台湾乌龙茶
分類: 图书,美食,茶,
作者: 程启坤 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123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8开印次: 1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80740134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台湾乌龙茶源于福建,但是福建乌龙茶的制茶工艺传到台湾后有所改变,依据发酵程度和工艺流程的区别可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 本书编著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历史、制作技法和品质特点,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程启坤,研究员,男,1937年出生,江西省婺源县人,1960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从1960年开始至今,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事茶叶科学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合作发表《饮茶的科学》、《饮茶与健康》、《中国茶文化》、《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陆羽解读与点校》等著作,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目录
历史与发展
台湾的野生茶树及其利用
“唐山”茶种过台湾
台湾乌龙茶的诞生
台湾包种茶的崛起
茶树品种及栽培管理
台湾茶树栽培品种的引进
台湾引进优良地方品种的栽培特性
台湾选育优良品种的栽培特性
台湾茶园土壤特性及管理
茶苗培育——扦插育苗
茶树种植及肥培管理
茶叶采摘
茶树剪枝
茶树保护
永续茶业、有机茶、履历标示
品种特征与制作特色
乌龙茶主产地及类别
适制乌龙茶的品种(系)
适制台湾乌龙茶品种特征
乌龙茶的制作方法
(一)包种茶制造法
(二)椪凤乌龙茶制造法
(三)台湾铁观音制造法
(四)各种不同部分发酵茶之比较
台湾乌龙茶的特色
品质标准与审评方法
茶叶品质感官审评的意义
评茶设备及要求
评茶方法
台湾乌龙茶品质特征(审评标准)
常用评茶术语
茶叶品质常见缺点
冲泡品饮与茶艺文化
台湾乌龙茶品饮的流变
当代茶艺文化
(一)茶具配备
(二)小壶茶法
(三)盖碗茶法
(四)大桶茶法
(五)浓缩茶法
(六)含叶茶法
(七)旅行用茶具与简易泡茶法
泡茶师的培育与检定
寻访茶香
台湾茶叶产销的演变
台湾茶叶产销通路
台湾茶叶的行销
走访茶乡
附录 耕耘台茶五十年有感
后记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历史与发展
台湾的野生茶树及其利用
台湾有茶树之记载,早于荷兰人占据台湾时期(1624~1662年),荷人所写《巴达维亚城日记》1645年3月11口之记事中载有“茶树在台湾也有发现,似乎与土质有关……”虽未载明发现之地点,但其所指之茶树无疑是指野生茶树,这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史料中,台湾有野生茶树的最早文献。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周钟碹编撰的诸罗县志载有:“水沙连内山,茶甚伙,味别,色绿,如松罗,山谷深峻,性严冷,能却暑消瘴,然路险又畏生蕃,故汉人不敢人采,又不谙制茶之法,若能挟制武夷诸品者,购士蕃,采而造之,当香味益上矣。”可见台湾虽发现野生茶树,但直到康熙末年,汉人仍未利用野生茶树采制茶叶。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清朝首任台湾巡察御史黄叔璥所著《台海使槎录》,才提及水沙连内山产茶,每年通事与各山议明,入山焙制。又吴廷华于雍正年问所著《社寮杂诗》有一首咏猫螺茶:“才过谷雨觅猫螺,嫩绿旗枪映翠萝,独惜未经娴茗战,春风辜负采茶歌。”可见雍正年间,来台移垦的汉人已开始采制野生茶饮用。水沙连及猫螺内山即今之南投县山区,水沙连地区,即今之竹山以东,由鹿谷向北延至水里,鱼池、埔里、国姓、仁爱等山区,而猫螺地区就是与水沙连地区相邻的浅山地区,即今之八卦山脉,芬海拔650~1500米之阔叶林内,其生长环境口照少,常有浓雾。台湾野生茶树大致可由芽色之不同分为两大类,一为茶芽呈绿色或淡紫色(台湾山茶),另一类茶芽呈紫红色(赤芽山茶),花朵均较栽培种小,且两种野生茶树茶芽均无茸毛为其特征。园、草电、中寮等猫螺溪及乌溪流域地区,除了清代文献记载今之南投县山区有野生茶树外,台湾抗战胜利后亦在嘉义县、高雄县及台东深山发现野牛茶树林,但仍以南投县的野生茶树林规模最大。台湾野生茶树多生长在海拔650~1500米之阔叶林内,其生长环境口照少,常有浓雾。台湾野生茶树大致可由芽色之不同分为两大类,一为茶芽呈绿色或淡紫色(台湾山茶),另一类茶芽呈紫红色(赤芽山茶),花朵均较栽培种小,且两种野生茶树茶芽均无茸毛为其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