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夜札:仰望便是幸福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王曙光 著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177000版次: 1页数: 288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03086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燕园夜札——仰望便是幸福》是《燕园拾尘——北大十年的成长感悟》(2001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的姊妹篇,收入青年学者王曙光近年来撰写的文化散文21篇。文集分上下两篇,上篇“生命、艺术与信仰”涉及诸多广阔、凝重而严肃的命题,无论是谈论爱情与生命的《论爱六札》与《生死之歌》,还是探讨艺术与信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与《仰望的眼睛与心灵》,都是用庄严肃穆的笔调,阐发作者对于艺术与生命的严肃思考与独特体验。下篇“大学,人文与学术”则以深远的人文视角审视大学教育的内在精神,以学者的良知探寻学术的终极依归与人文关怀。在《人格人际人文》、《教然后知困》、《论学者、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论大学教育的理性与人本主义》等文章中,作者系谱阐述了对于大学人文教育的基本观点,而在《只有真理是我们的北斗星》、《经济学家、社会责任与草根阶层》、《幸福的经济学和不幸福的经济学》等篇什中,作者试图藉着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思考来表达对一般学术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全书文笔流畅,情感真挚,思虑深沉,展现出作者对生命与信仰、大学与学术的深切感悟与真诚瞩望。
作者简介
王曙光,笔名舒旷,1971年生于山东莱州。北京大学经济这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金融部部长。1990年考入北京大学,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2001-2002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研究。已出版专著《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制度演进》(2007)、《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2006)、《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2004)、《理性与信仰——经济学反思札记》(2001)及译著多种,在《北京大学学报》、《金融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经济学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数次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奖。另出版随笔集《燕园拾尘——北大十年的成长感悟》(2001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明尼苏达书简》(2003)。
目录
自 序
上篇生命艺术与信仰
泪与笑的边缘——论爱六札
生死之歌——献给逝去的友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关于梵高的札记
“在无垠的大地的庄严的静寂之中”——关于俄罗斯艺术的随想
温柔的狂想——芝加哥美术馆素描
痛苦与超脱: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读画笔记四则
仰望的眼睛与心灵——杨飞云、芃芃绘画阅读札记
青春的颠覆与爱情的解构——读《湿润的眼睛》的散记
生命与死亡的听课笔记——读《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札记
蜗庐纪事——我的书房小史
太阳底下大声唱歌的小树——附道道语录七章
倾听孩子——对道道妈妈的访谈
下篇大学人文与学术
人格人际人文——大学杂谈之一
“教然后知困”——大学杂谈之二
论学者、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大学杂谈之三
大学教育的理性与人本主义——大学杂谈之四
……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生命艺术与信仰
泪与笑的边缘——论爱六札
(二)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与我一同哭泣
爱情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种矛盾的东西,他们容易在爱情问题上陷入极端:要么将爱情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专一不二的情感,在这种爱情里,男女双方互相厮守着,以忠诚亲密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抚慰各自心灵上的恐慌和寂寞;要么则视爱情为一种枷锁,他们在爱情里面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羁束,爱情的专一性和独占性妨碍了他们的自由选择。于是,爱情作为一种情感的价值就同自由这个范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广为传诵的裴多菲的名句,被中国式的翻译损害了他的原意,实际上,裴多菲的诗句是阐述爱情与自由的价值次序的最生动的作品:“我要的只是——爱情和自由/我愿意用生命/去换取爱情/而为了自由/爱情又何足惜。”在裴多菲的观念里,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爱情与自由;然而当自由与爱情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对自由的渴望最终会压倒对爱情的需求。不过,裴多菲的诗句又是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似乎爱情与自由存在着天然的对立,而自由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又总是优先于爱情这种情感需要。
爱情是锁链吗?这个比喻是似是而非的:要回答是,则古往今来的无数人类去追求一种令人感到窒息与羁绊的锁链这种行为,纯粹是一种无法得到逻辑解释的荒谬举动;要回答否,则对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无数被爱情所奴役与压迫的心灵而言,简直是难以接受的答案。所以,钱钟书先生将爱情(以及与爱情相联系的婚姻)比喻为一个“围城”,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毫不例外地被这种“围城情结”所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