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王博 著
出 版 社: 中国华侨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250000版次: 1页数: 263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22588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献给那些拥有信仰的人们!在这个深夜,向每一个倒在战场上的烈士致敬!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淞沪会战中的宝山战役为背景:刻画出了共产党员、国民党爱国官兵、热血青年、进步记者、帮会分子等一批有血有肉的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1937年淞沪会战宝山阵地上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战斗场景。
他们集合在抗日御侮、保家卫国的旗帜下,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时,摒弃前嫌,以民族精神为矛、以血肉之躯为盾,以必死的信心、必胜的勇气,痛击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仍坚守阵地未曾后撤一步。
正如美国总统特使,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思-卡尔逊考察淞沪战场后,给罗斯福总统的信里写的那样:“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一寸河山兮,一寸血。
作者简介
王博,文风多变。本人始终坚持信仰、尊严、荣誉和希望是人类最杰出的品格。在其行文中,一切美文妙笔皆源于真挚的感情。
目录
一个非写不可的序
引子属于胜利的眼泪和悲伤
第一章军人和志愿者
第二章故乡,战场
第三章牺牲的价值
第四章当理想遭遇现实
第五章他们是中国人
第六章战争与和平的边缘
第七章每个人的使命
第八章那些军人们的歌
第九章用荣誉覆盖他们的墓床
尾声哀悼吧,祖国
书摘插图
第一章军人和志愿者
一
1937年8月31日,下午,上海北郊。
从宝山通向西南方的道路上,难得一片平静。就在大概不到二十里的地方,罗店外围,中国军队和日军正打得乒乒乓乓,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不绝于耳。
逃荒的人群,三三两两地蹒跚在这条暂时还算安全的道路上,人人面带忧色,行色匆匆。老人在年轻人的搀扶下,每走两步,就回头看一眼,希望分辨出自己的家宅,两行浊泪横淌过沟沟壑壑的皱纹,摔在地上,粉身碎骨。而孩子们则没有那么安静,大多一路走,一路哭,男人女人不断安慰着,恐吓着,不时却也发出一阵阵抽噎之声。这一路悲泣,眼泪几乎把整条大路都打得湿透。
宝山县城算是不能呆了,八一三战役[注:八一三战役为当时的说法,也即淞沪会战,有别于一二八淞沪战役。]开始以来,人们在宝山县城里听着响成一片的枪声和炮弹划过的尖利嘶鸣,早就已经惶恐不安。更糟糕的是,一个多礼拜前,江面上忽然开来了大批的日本兵舰,同时国军也从后面压了上来,两支军队竟然就在县城外围交上了火,日军甚至一度占领了宝山,国军死拼猛打才又夺了回来。如果就此结束,倒也还好。但是眼看着这战火不但没有停息的迹象,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驱除鞑虏,捍卫中华,那是好事。然而当战场近在咫尺的时候,这好事也就得在心里重新掂量掂量。眼看着国军日军走马灯一般在宝山开来驰去,县城内的老老少少不免各个哀声叹气,战战兢兢,那颗爱国心随着夜晚不时划过天空的曳光弹而拽得紧紧的。更何况,最近有传言说,西边的罗店县城已经被两军的炮火化成了一片白地。居民们更是胆战心惊,求天求地求菩萨求祖宗,千万不要让这命运轮到宝山。可惜,一百多年来,无论菩萨还是祖宗都不曾出现保佑国人,宝山百姓更是求天不应告地不灵。县政府把印信和乌纱一起搬上车去,一溜烟跑了个无影无踪,大户人家也早已经拖家带口,装了细软,远远避了开去。其他百姓虽然舍不得祖祖辈辈的宅院,但这两天以来,铺天盖地的日本兵突然从城东面杀过来,守军与日军激烈拼杀,炮弹一发发打进了宝山城。百姓的侥幸终于被击成粉碎,纷纷放弃了那点对故土的眷恋,拖家带口背着行李,开始逃难。
一队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宪兵守在路边,大多数人身上都挂着彩,一看就是从火线上下来的。此刻,他们重新履行起了宪兵的职责,不断有一两个汉子从难民的队伍中被拉了出来,简单的审问:“姓名?”“哪个部队的?”“你们长官在什么地方?”
大多数时候,在短短的审问之后,逃兵被宪兵们拽到附近的水田边上。随即,就是一声清脆的枪响,混杂在不远处的枪炮声中,显得那么平常,那么无力。难民们脸上充满了惊惧,宪兵们却已经麻木。在罗店,他们都扑上去同日本人拼刺刀,在他们身边甚至有那些职责只应是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注:当时上海市警察总队参加了淞沪会战,虽然这些警察与其他警察稍有不同:张治中将军的下属张柏亭回忆,当时在沪郊区修建国防据点:“利用警察派出所的名义,圈好地点,围上篱笆,找几间平房,再在其中的一间造重机枪、小炮等掩体。平时派警察或保安队守卫,战时拆毁篱笆,打开射口,即可御敌。”可以看出,上海这支警察总队,从一开始就已经为战争做准备了。],但世事偏偏就是这么王八蛋,真正应该上去跟日本人拼搏、厮打的军人之中,却总有那么些逃兵。伤痛满身的宪兵们舔舔干裂的嘴唇,感觉不是滋味,于是他们咬牙切齿。
“你!就是你!出来!”一个宪兵嘶哑着嗓子喊叫道。他看到一个人,虽然身穿长衫,读书人的打扮,但是那股行伍的气质却不是那么轻易能够改变的。又一个逃兵。宪兵已经给那个人做出了审判。
男人却一愣,左右看了看,确定那的确是在叫自己。他皱着眉头凝视那个宪兵,手轻轻摸向后腰。那宪兵见状,哗啦一声拉动了枪栓,枪口对准了那男人。男人犹豫了一下,迅速向另一个方向瞟了一眼,最终站在原地。另外两个宪兵扑上去,一把扭住那男人,把他径直按倒在地,从后腰搜出两把盒子炮。男人始终没有反抗。
几个宪兵推推搡搡把男人架到路边,宪兵队长走过来,接过那两把盒子炮,在手中掂了两下。盒子炮已经有些年月了,木制枪柄上的横纹已经被手掌磨得光滑异常。宪兵队长的视线在枪柄上停留了一会儿,抬起头来:“姓名?”
男人脸上挨了两拳,嘴角有点破裂,但是他的眼神却显出不卑不亢:“李伯楠。”
“哪个部队的?”
“回长官,我不是当兵的,我是保镖,宝山县李家的保镖。”名叫李伯楠的男人坦然道,军人的气质无论如何也掩藏不下。
“保镖?”宪兵队长冷笑道,拉开男人的手看了一下,又扒开男人的衣服看了看他的肩膀,厚厚的一片老茧。他向旁边地上啐了一口:“狗日的,保镖?你的东主呢?”
“回长官,我们东主半个月前去了杭州,我留在这里帮着打点几日。眼看着日军逼近,我……”
“放屁!我告诉你,从晌午到现在,毙了十一个保镖了。再问你一次,哪个部队的?”
李伯楠却仍然重复道:“回长官,宝山县李家的保镖。”
旁边宪兵猛一枪托砸在李伯楠的肚子上,他的表情痛苦地扭曲着,似乎想弯下腰去,然而两个宪兵架着他的胳膊,逼迫他挺直身子。
“保镖……哼!那就算你是保镖吧!”宪兵队长挥了挥手,宪兵却不明白这一挥手的意思是放,还是毙。刚要开口去问,却听逃难的人群那边起了一片嘈杂。
无论宪兵们,还是李伯楠都抬起头望向那边,却见一支国军部队迅速行来,人数不多,大概只有几百人左右,行进的方向正是宝山县城。为首骑在战马上的中校看到几个宪兵,策马小跑到近前。
“怎么回事?”中校问道,他面容清癯,戴一副黑框眼镜,显得非常斯文。然而他那在酷暑中仍然扎得一丝不苟的武装带,又显示出他军人的英武。
“中校长官,我们在盘查逃兵。”宪兵队长扫了一眼中校的胸章,姚子青,陆军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第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注大多数史料中提到,该营为292旅583团3营,但《老照片专辑—1937:淞沪会战》一书(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7月版)提到,该营为292旅583团1营,还有294旅583团3营之说。本书取第一种。另:本书中,该营人物除三营营长姚子青、七连连长任立、二等兵魏建臣外,人物皆系杜撰。小说而已,非为史料。]
“逃兵?”姚子青脸上浮现出一片厌恶的神色,他打量了一下李伯楠,却觉得蹊跷:后者并不显得害怕,也不显得内疚,只是不卑不亢地盯着他:“你是逃兵?”
“我不是!我是……”
“不是逃兵,就跟我去打鬼子!”姚子青道,他对宪兵队长做了个手势,宪兵队长却犹豫了:“长官,可是……”
“只要去打鬼子,就不是什么逃兵。”姚子青道,宪兵队长沉思了一下,点点头,挥挥手道:“放开他!”
李伯楠揉揉胳膊,向宪兵队长伸出手去:“我的枪!”
宪兵队长感到诧异,他仔细看了一眼李伯楠,心中不禁怀疑,这份胆色,这种人物,真的是逃兵?但这个念头只是闪了一下,那个中校不是说了吗?只要去打鬼子,就不是什么逃兵。
他把两只盒子炮递给李伯楠,稍有点惋惜,两把好枪。
姚子青满意地看着这一切,他向宪兵队长点点头,回头叫道:“吴建平!”
“到!”一个少尉迅速跑过来,姚子青一指李伯楠:“他是你们排的了!”
少尉一愣,但立刻敬了个军礼:“是!”然后,他才充满狐疑地盯着李伯楠。
正在这时,从逃难的人群中,一个人凑过来:“那个……请问,是要打鬼子吗?我能一起去吗?”
声音有些稚嫩,军人和宪兵都扭头去看,却是一个穿着立领中山装,学生打扮的少年,看上去大概只有十八九岁。姚子青一笑:“这位小兄弟贵姓?”
“我?我叫韩云。”年轻人非常紧张,他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张纸片递过去,讷讷地道:“同济大学国学院学生,这是我的学生证。”
姚子青皱起了眉头 :“同济大学?上海各大学不是在十二号就疏散了吗?”
“是,我同学十三号就都离开上海了……可我想,国难当头,男儿何不带吴钩……这个……”男孩慌乱地说着,那少尉排长吴建平渐感不耐,冷叱道:“说什么呢?这是打仗,你捣什么乱?”男孩吓了一跳,闭嘴不敢再说下去。姚子青却制止了吴建平,凝视着韩云:“打仗要死人的,你不怕死?”
“不怕!”韩云毫不犹豫,挺胸答道。吴建平嘿嘿冷笑,宪兵们沉默不语,姚子青叹了一口气 :“吴排长,他也交给你了。”
“我……”吴建平张口想说什么,但是却又放弃了。姚子青平静地说:“有什么话,讲。”
“营长!”吴建平犹豫了一下,指指李伯楠和韩云,又指指队伍中几个身着便装的人 :“营长,您不怕有鬼子的奸细?……”
姚子青推一推眼镜:“为了一两个奸细,就堵了志士报国之门?”
“可是,那也要慎重查明,这些人的确……”
“事有从权,现在顾不上那么多。”姚子青打断吴建平的话,微微一笑:“吴排长,执行命令!”
“是!”吴建平一个立正答道。但是脸上,却写满了不情愿。
二
宪兵的身影在背后渐渐远去,部队一路上与难民擦肩而过,不断向前,朝向宝山城。姚子清仍然骑着战马,一马当先走在最前。
韩云兴奋极了,他紧紧抓着自己的步枪。事实上,那并不是一把好枪,二十年代生产的汉阳造,年龄几乎能赶上韩云自己。木质枪托上的油漆已经斑斑驳驳,枪栓上甚至有些许锈迹了,所以要拉开枪栓,的确需要费不少力气。好在,韩云受的新式教育,并不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这步枪,他还完全能应付。于是,韩云已经很满足了,对于一个从来没摸过枪的男学生来说,还有什么不满足?虽然还没有领到子弹,但步枪那沉重的手感已经给韩云以震撼和狂喜。
旁边一个老兵看到韩云欣喜若狂的神态,不禁一笑:“小哥,第一次玩枪?”
“啊!”韩云张大了嘴巴,憨笑着。
老兵沉沉地叹了口气:“小哥少年心性。这可没啥好高兴的,这枪说不定阅历过多少人命呢,不是个吉祥的器物啊!”
“啊?”韩云听闻此言愣了一下,低下头看看步枪,再看看老兵,心知老兵说的不错,那狂喜瞬间淡了许多。
相比起韩云,李伯楠就沉稳了许多。他面无表情地把两把盒子炮塞回到衣服底下,接过步枪,哗啦一声拉开枪栓,熟练地检查弹仓,又弹弹刺刀,试了试刀刃的锋利程度。这些动作,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玩枪的行家。李伯楠检查了一番,步枪的状态只是差强人意,刺刀甚至好久没有保养过了。他神色平静地合上弹仓,把步枪往背后一甩,跟着部队出发了。
此时,八一三战役开战已经多半个月,随着日军不断挑衅,张治中将军立刻投入第九集团军进行防御,并一度发起全线进攻,击溃日第三舰队海军陆战队。日内阁决定增派“最小限度兵力”,由两个师团组成的上海派遣军赴沪参战。同时,南京方面主战氛围日重,各地部队在不断开赴淞沪。
8月22日,松井石根大将率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抵达战场。8月23日,日军第十一师团第一梯队在川沙口和石洞口地段登陆,国军第十五集团军尚未抵达战场,守军孤立无援,猝不及防。日军迅即攻占狮子林炮台、月浦及罗店,兵锋直指浏河、宝山。所幸当日下午,国军生力军先后开入战场,第十八军协同第五十四军实施反击,当夜收复罗店,次日收复狮子林和月浦。自25日起,两军于狮子林、月浦、新镇、罗店至浏河口一线形成对峙,小仗不断。双方都在等待着,积蓄着实力,等待发起势若雷霆的进攻。
而韩云及李伯楠所加入的这支队伍,番号为第五八三团第三营,隶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中校营长姚子青是黄埔六期生,虽然仍未而立,却已隐隐有大将风范。八一三战役打响以来,第九十八师紧急由武汉调往上海,姚子青营先后参加公大纱厂、月浦等地战斗,击毙击伤日军数百人。8月25日,日军猛攻罗店,中国军队血战三天,终于力竭,罗店沦陷。松井石根遂将攻击锋芒转向狮子林—宝山—吴淞一线,试图一举连接登陆场,扩大突破口。8月31日,日军第十一师团攻占吴淞炮台,吴淞镇岌岌可危,同时第十一师团浅间支队正在猛攻狮子林炮台。宝山正在这两座防御要塞之间,日军更展开了连续不断的攻击,持续施压。驻扎宝山的第六师三十四团官兵原本已经伤亡惨重,突然遭到日军大举袭击,仍然奋起抵抗,血战一昼夜,终于打退了日军进攻,然而部队伤亡过半,人人带伤。九十八师师长夏楚中迅速命令姚子青营驰援宝山,接替三十四团防务。
然而,半月征战,姚子青的三营战士也多有伤亡,战乱之中,兵员难以补充。眼看着宝山又是一场血战,姚子青果断做出决定,一路收拢被打散的溃兵和志愿者,行至宝山附近,也聚集了六百余人。幸好最近多有缴获日军枪支弹药,装备暂时还没有问题。
“各位小……各位兄弟,你们既然到了老子的三班里,老子也就不把你们当外人!”余念宝满嘴脏话地说,他是七连二排三班的班长,一个四十多岁、满脸沧桑的中年人,似乎好几天都没有洗脸,面颊上一大片黑灰色,身上的军服也干净不到哪儿去,又是泥又是灰,还斑斑驳驳有不少血迹,洇得胸章上的字迹都看不清楚。不过,现在整个三营的老兵基本都这样,在这群泥人的行列中,余念宝也并不显得如何扎眼。
此刻,余念宝脸上同样写着不满。后方不远处,二排排长吴建平木然迈着步子,脸上挂满了冰霜,默不做声地听着余念宝对那些“新兵”说 :“各位兄弟,你们也知道,咱们这是去打他妈的鬼子的,打鬼子就要会打枪,咱们时间太他妈的紧,老子就边走边教你们怎么用这枪!”
“这是什么事儿?!”二排长吴建平愤愤地想:三天前,在月浦东线的时候,二排和鬼子拼了一场刺刀,三个班四十多条汉子,现在还能站在面前的不过十七个人。这次前往宝山驻防,团部只给补充了六个士兵,一路上营长不断收拢溃兵和志愿者,勉强把二排的编制塞满了。不过,溃兵那些还好说,但是那些志愿者算什么事儿?他看看那几个人,那个头发已经掺杂了丝丝银发的中年人,管文勤,沪江大学国学教授!那个三十多岁,一身灰色西服,颇有些风度翩翩的是曾平,外科医生!那个小警察叫莫海,他这警察和上海警察总队那些武装警察不一样,只是纯粹的一个小巡警,别说放枪,估计连摸都没摸过!还有那两个,精瘦精瘦的那个是黄包车夫,肉肥肉肥的那个是厨子,据说还是结拜的把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