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各类教育,
作者: 王海编著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版次: 1页数: 244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23544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二章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第一节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般含义
第二节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第三节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第三章 公民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的含义、评价、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公民道德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规范
第三节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章 素质教育
第一节 民主与法制教育
第二节 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第三节 团结合作精神教育
第五章 完善高校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第一节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第二节 专职思政队伍,共同推进工作
第三节 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
第六章 建立学校与大学生家庭的沟通机制
第一节 家庭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努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第七章 建立全社会都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第二节 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节 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八章 建立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
第一节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特点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途径和保障体系
第九章 建立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服务机制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二节 建立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机制
第三节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第四节 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的工作机制
第十章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协作机制
第一节 以严格的纪律规范人,切实加强大学生管理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青年人健康成长的行动指南。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对于理论、历史和实际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强调,应该系统地、实际地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指出,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完整的发展的科学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