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语文:严华银讲语文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严华银著
出 版 社: 语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1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184931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课改以来第一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严华银讲语文》,是语文出版社语文名师出版工程重点项目。于漪先生领衔主编,顾黄初先生欣然作序。活跃在课改第一线的语文教学界领军人物严华银老师,以“讲”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一、选录的都是新生代的语文教学“名师”。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力推进的历史阶段。在这新的历史阶段,必然要涌现出一批新的、在改革过程中搏浪前进并作出新贡献的教学“名师”。对于新的课程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根据新课改精神和新课标要求实施语文教学,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感到无所适从,这些新生代名师会结合自身体验给他们解惑的钥匙和指路的明灯。
二、结构新颖,内容丰满。该丛书拟出20册,每位“名师”一册,具体书名是《X X X讲语文》。每册由四大板块(现今“板块理论”大流行)组成。第一大板块是“我的语文人生”。这一板块,我特别赞赏。前几天,我收到属于第四代“名师”系列的挚友福建省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的一部新著,书名赫然是《我即语文》!他认为语文教师,除了会教语文以外,他的一言一行都应该在语文运用方面堪为典范,语文教师的人生应该是与语文结缘的一生。这大概就是语文出版社诸公此番策划《名师讲语文》时设计第一讲为“我的语文人生”的根本意图。第二大板块是“我的语文理念”。新一轮课改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那么,新生代的“名师”讲一讲自己的“语文理念”,讲一讲自己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第三大板块是“我的语文实践”,就是以实录的形式呈现原生态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内容,再加上主讲者自己的“反思性和说明性”文字,这就同瞿编本和苏教本又有所不同了。更具新意的是第四大板块“我的教学语录”,这是以往任何一种“实录”“文库”“丛书”都没有的,就是新生代的名师,以条目的形式汇集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教学言论。我希望这些语录,至少主要部分应该说得既符合语文和语文教学规律,又确确实实富有个性色彩。
作者简介
严华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教科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教师教育和培训等。先后在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出版专著《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让议论文的语言亮起来》等10种,主编《天下阅读》《绿色阅读》《特级教师与你同行》《学生同步作文》等语文读本百余种。在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公开教学、讲学200余场次。
目录
我的语文人生
阅读人生——我的关于书的故事
回看经行处,点点淡墨痕——成长路上几个重要的片断
读思并举:我的成长经历和经验
进退语文路(1977-1987)
语文札记
语文人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研员:给我最多帮助的语文人
我的语文理念
关于阅读本位的现实思考
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关于“统一”问题的现实思考——语文课堂观摩笔记之
“体验”不可能是灵丹妙药
“追问”与“有深度”的课堂
关于阅读教学“现代性”的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思考
关于语文学习方式的现实思考
试论阅读课教学内容的宏微调控
信度密度效度——谈谈“单元教学”的调控问题
最重要的是“导”的能力——关于语文教师素养问题的通信
关键要在最恰当的“点”上点拨
阅读课中语文教师功能的再认识
“问题解决”与阅读教学
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别开生面——一节小学语文课引发的思考
互动:读写关系新概念
此中有真味,辨之而能言——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
就“新概念作文”与黄厚江老师的通信
喜看芙蓉出清水
——2005年全国新课程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分析
最重要的是单元教材科学化
——关于“高中单元整体目标教学实验”的深层思考
中国语文: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会点上
我的语文实践
《神奇的极光》教学实录
《黄鹂》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阅读新法例说
冗繁削尽留清瘦——《荷花淀》教学例说
内容拓展:促成对文章主旨的准确解读——《赤壁赋》教学例说
以写促读:开拓阅读教学新路一《离骚》教学例说
“问题解决”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行路难》教学片断
风筝雏燕雄鹰——中学生日记写作指导实例
用花轿送出你的姑娘——“语言表达”专题训练方案设计
我的教学语录
我的教学语录
书摘插图
我的语文人生
阅读人生——我的关于书的故事
一
读书是有多种方式的:有坐着读,有站着读,更有躺着读的;有朗读,有背诵,更有默读、静读的。
记得很小的时候,已记不起究竟是因为什么,也许是某一位语文老师的无意提示,也许是做过私塾先生的祖父偶尔要求,我常常在晨起后,会随手拿着一本语文书,走进屋后的竹林,始而静读,继而有声,并进而忘我地朗读。竹林的边上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清,静静地淌着,不断地有鱼儿倏地弹出水面,划一道银白的弧线,与倒挂水中的柳树的疏枝“联袂”,留一幅清纯静美的“合影”。河的对岸便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时令和季节的巨手随意挥来,田畴上便或青绿,或灰黄,时时与远天的旷达、晨空的蔚蓝、朝霞的辉煌相映成趣,幻成山水画中绝佳的珍藏。而屋子和竹园间的村道上,出耕农人见面时的招呼和嬉闹,赶集人独轮车的“吱嘎”,和着微风下的竹声,如交响,似天籁。读书,便是眼对奇观,耳闻仙乐,便是在吸纳天地之精气,与自然交心和对话。每每,我会被深深陶醉,忘乎所以且不知所之了。
于是,我的阅读就绝不仅仅是阅读,已经变为欣赏,幻成旅行,定格成少年时代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种生活。记得在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上高中的哥哥从学校图书馆带回两本书,它们成了影响我终生的文字。
如今,人到中年,我常常回忆和怀念起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这其中,也包括后来在大学里每天黄昏校园内山包后的那一次次徜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