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色彩基础(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分類: 图书,艺术,设计,设计基础,
作者: 肖永亮,廖宏勇编著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187000版次: 1页数: 206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3088621包装: 线装内容简介
本系列教材是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艺术和数字录音等相关专业开展的基础课程教学几轮试用讲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整理加工提炼而成,部分教材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系列教材所包括的内容,都是数字媒体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改变了传统的科学和艺术分离、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学科与门类交叉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渗透,职业规范与道德教育共进。按照新学科、新特点的新思路,大胆改革和创新学科体系、课程内容、教材编排和教学方法。每门课程参加编写的教师都已基本完成一轮以上的教学实践,有的讲义已经进行了反复修改.试用了三次以上。所开设的课程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打下了扎实和必备的基础,学生专业水平有显著提高,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自信的把握和就业的能力。
数字媒体是一门新兴的热门专业,为了克服现有教材不系统、不配套、不精练、知识面不宽、知识点零散、重操作而轻理论、重小技巧而轻基本功等缺陷,这套数字媒体系列教材注意将相关领域,包括动画、游戏、交互媒体、影视后期等传媒和艺术形式所共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放置在知识结构的大系统中,组成完整的一套课程体系。
本套系列教材注重以下几个特色:系统性、广泛性、创新性和前沿性。针对普通高等院校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求,为了满足新开设的基础课程对教材的迫切需要,通过对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和评估,并经过反复修改,其教学效果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由于教材大纲和教学大纲同步论证,在学科和课程设计的_开始就纳入了教学的整体系统,有非常好的系统性。课程的设计是根据同类专业的基础课的共同特点和知识结构,整合了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目录
前言
第1章认识色彩门
1.1感受自然界中的色彩
1.2光与色
1.3色彩与文化门
1.4色彩的观察与训练门
1.4.1自然形态的色彩记录门
1.4.2色彩的分解表现
1.4.3色彩的限制表现
第2章色彩的基本特性
2.1色彩的本质
2.1.1原色
2.1.2色彩的属性
2.1.3色立体
2.2混色、对比与调和
2.2.1混色
2.2.2对比
2.2.3调和
第3章色彩的知觉与搭配
3.1色彩的知觉
3.1.1色彩的感觉与情感
3.1.2关于色彩的心理
3.1.3视觉的适应性与色彩感觉
3.2色彩的搭配
3.2.1色彩的构图骨架
3.2.2配色的基本方式
第7章实体空间中数字色光的应用
第8章数字色采的表现技巧训练
参考文献
第4章数字色彩的基本原理
4.1数字图像与色彩
4 1.1位图、矢量图中的色彩
4.1.2分辨率与色彩
4.1.3图像压缩技术与色彩
4.2 数字色彩的模型与转换
4.2.1数字色彩的模型
4.2.2数字色彩模型的转换
4.3数字色彩与颜料色彩的性质比较
4.3.1混色和显色系统
4.3.2数字色彩的混合特性
4.3.3数字色彩与颜料色彩色域空间分析比较门
4.3.4数字色彩与颜料色彩基本属性的比较门
4.4数字色彩的管理
4.4.1数字色彩管理的基本原理门
4.4.2主要的数字色彩管理系统门
第5章静态数字影像中的色彩门
5.1静态数字影像的色彩生成门
5 1.1电脑绘图技术与色彩生成门
5 1.2扫描技术与色彩数字化门
5.1.3摄影技术与色彩数字化门
5.2静态数字色彩的输出
5.2.1色彩的打印门
5.2_2色彩印刷门
第6章动态数字影像中的色彩门
6.1动态数字影像的色彩获取
6.1.1从动态影像记录设备获取色彩影像门
6.1.2动态数字影像色彩的生成与处理门
……
第7章实体空间中数字色光的应用
第8章数字色彩的表现技巧训练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1章认识色彩门
1.2光与色
光是一切视觉现象的主要介质,而照亮我们生存世界的光就来自太阳。太阳发出来的光投射到地球上,就使我们周围呈现出了缤纷丰富的众生之相。说到太阳光,不得不提到色温的概念,色温是光颜色的温度。一般来说冷色光的色温偏低,暖色光的色温偏高。一天中如果是在晴朗的天气情况下,早晨和黄昏的色温偏暖,夜晚的色温偏冷,而中午的色温是中性的。因此,用中午的天光来记录色彩是最容易还原物质本身固有色彩的。
物体受到光线的照射才可以形成为眼睛所感知的形与色,所以说眼睛借助光才能产生视觉。客观地说,色彩是光线的反射所产生的视觉现象。没有光,眼睛就无法感受色彩的存在,换句话说,没有光,也就没有了色彩。光与色的联系始终是唇齿相依的,在理论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光即色彩之源”的学说影响深远,而该学说的现实依据就是光与色依存的物理现象。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千多年中,色彩理论的完善或发展一直是一个真空状态。科学家或画家们大都沉溺于色彩颜料的改良,而并没有关注色彩物理理论的研究,直到1666年,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光谱,才建立起色与光性质的理论体系。牛顿做的一个著名的试验是:将太阳光以反射方式引入暗室,并使其通过三棱透镜,然后借助三棱透镜的光折射机理,于是分离出了七种颜色光线。这个试验有力地证明了“光即色彩之源”的学说,也解释了光与色的内在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