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与教师发展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英)本顿,奥布赖恩主编,范晓慧译
出 版 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22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308042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每位教师在教学与教师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学习上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特殊需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施全纳教育,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是实用而且可行的指导用书十分缺乏,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本书专为教师编写,集中该领域中诸多专家的成功经验与成果,提供了课程调整、课堂活动、教师与学生交流、协调学校内外资源等多方面的具体案 例,并从实践的角度提供了针对学生进行的分层教学,以及如何协调学校、家 庭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等具体指导。
作为一本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用书,本书也是学校、家长、教师培训者、教育政策制订者等全纳教育相关人员的必读读物。
目录
第一章特殊教育需要导言
定义
规定
《行为守则》的修订
《行为守则》的原则
第二章全纳分层
导言
课程不是有形的地毯
什么是分层
鉴定学习需求的框架
关于学习的研究
学习的模式
情感分层
思考题
第三章个别教育计划
导言
背景与前景
全纳与排斥
排斥的个别教育计划
全纳的个别教育计划
“应付谁”与“不应付谁”
个别教育计划作为动态评估学生需要的模式
联系个别教育计划的计划-执行-评价模式
问责与透明度
结论
第四章多种族、多语言背影下的全纳教育
第五章主流学校对情绪或行为障碍的处理
第六章有特殊需要的超常学生
第七章理解班级内的听障生
第八章满足视障生的需要
第九章应对阅读困难的策略
第十章拼写的教学方法
第十一章提高写作能力
第十二章计算困难及其应对策略
第十三章与教学助理有效合作
第十四章特殊需要与新教师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特殊教育需要导言
规定
提到特殊需要,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这一点从界定特殊需要的困难程度中可见一斑。
简要的历史回顾
早在实行义务教育之前,就有为某些学生提供隔离式教育的决定。这种特殊教育常常针对患有感官和肢体等明显残障的儿童与青年,它通常属于慈善机构的工作范畴或源于慈善的目的。20世纪初,义务教育开始实施,其分级设置、预先确定的、根据明确的成绩标准设立的晋级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许多学生被确定为不合格者,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重新安排学生的需求。随着课程要求日趋严格,出现了更多的不合格的学生与愤愤不平的学生,于是,新的学校与班级教育方式逐渐成为一项国家规定,并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有所发展。到1994年《教育法案》出台时,已经出现了公立或私立的特殊学校与机构,接纳“残障类别表”上所有类别的儿童。尽管对学生的划分类别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许多此类学校依然存在。然而,并非所有被认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都能够在主流之外的学校接受教育。在这一时期,普通学校内也形成了各种辅助措施和组织,并不断发展起来。在过去,这些组织和辅助措施往往被冠名为“矫正”措施,这恰好与学习困难的治疗模式对应。
现在,这些组织和辅助措施通常被称为“特殊需要辅助”,或简称为“学习支持”。从传统意义上讲,辅助的对象是那些无法适应普通班级教学的个体或小群体。虽然这样的辅助或支持仍然存在,但现在更加强调班级内的支持和帮助。实施辅助的人可能是教师、教学助理(learning support assistant,简称LSA),甚至是志愿者。辅助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读写技能的获得;有的辅助措施与某一具体残障类型相关,如视障儿童所需的独立能力;有的注重培养学生在个别帮助下参加相应级别主流活动的能力。而更常见的情况是,鼓励班主任仔细地对任务与资源进行进一步细化,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尽量避免竞争产生的局限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同伴支持的作用,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