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谭桂林著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257000版次: 1页数: 350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2006653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
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的专著,书中以生命、神秘、象征、反讽、漂泊、都市、语言、女性、形式等二十世纪的一些重要诗学命题为线索,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的发生、发展,及其与西方现代诗学的关系,论述了西方诗学资源在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贡献,以及中国现代诗学对传统诗学的突破与扬弃,在中西现代诗学理论的对比以及渊源关系的深入探讨中,将中国现代诗学纳入东西方广阔的文学背景之中,阐发了它的世界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命、神秘、象征、反讽、漂泊、都市、语言、女性、形式等二十世纪的一些重要诗学命题为线索,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学的发生、发展,及其与西方现代诗学的关系,论述了西方诗学资源在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贡献,以及中国现代诗学对传统诗学的突破与扬弃,在中西现代诗学理论的对比以及渊源关系的深入探讨中,将中国现代诗学纳入东西方广阔的文学背景之中,阐发了它的世界意义。
作者简介
谭桂林,1959年生,湖南耒阳人,文学博士,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研究》杂志主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著有《宗教与女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人与神的对话》、《百年文学与宗教》、《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转型与整合》等,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绪论 中西诗学交流与现代中国诗学的现代性建构
一 现代中国诗学是最具现代性的理论形态
二 中国现代诗学现代性的基本原则
三 现代中西诗学交流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西方影响与现代中国生命诗学的发展
一 现代中国生命诗学的西方渊源
二 诗与生命的血肉联系
三 生命经验与生命的神性
第二章 神秘主义诗学与西方诗学
一 现代神秘诗学的理论资源
二 现代神秘诗学的诗学观念
三 神秘与科学的相互包容与推敲.
四 神秘诗学的局限及现代意义
第三章 西方影响的综合性与象征诗学的现代构成
一 象征主义诗学在中国的研究评述
二 波德莱尔与象征诗学的“新的颤栗”
三 里尔克与中国现代诗学的转型
四 艾略特与中国现代诗学的世界性
第四章 现代形式论诗学的形成与西方影响
一 诗体建构中的中西诗学融会
二 新诗韵律探索与西学资源
三 一个范例:十四行体的诗学建构
第五章 左翼诗学与俄苏诗学
一 波格丹诺夫与中国左翼诗学
二 左翼诗学中的“马雅可夫斯基之死”
三 左翼诗学的理论前提与原则
第六章 意象主义诗学与中国现代都市诗
一 《现代》与意象主义的译介
二 意象派诗学与现代中国都市诗的主题
三 意象派诗学与现代都市诗的艺术特征
第七章 反讽诗学: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
一 对浪漫主义诗学的叛逆
二 超越意象主义的局限
三 戏剧化:新诗现代化的桥梁
四 反讽:诗学现代性的核心
第八章 漂泊诗学:诗人寻根的世纪冲动
一 漂泊诗学与基督教文化精神
二 漂泊诗学主题的中西之辨
三 “天涯诗学”:中西汇流中的寻根冲动
第九章 现代语言论诗学的形成与西方诗学
一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语言意义
二 形式中心向语言中心的转移
三 语言作为诗的生命存在的家园
第十章 女性主义诗学的崛起与西方诗学
一 早期的理论译介与中国女性主义诗学的自觉
二 普拉斯与中国女性主义诗学主题
三 解构主义与女性诗学批评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西方影响与现代中国生命诗学的发展
生命诗学乃是以生命作为根基,从生命出发来思考和阐述诗的本质、作用乃至技术的一种诗歌理论。由于既是从生命出发,又是以生命作为思考的主要内容,因而这种生命诗学在其言说范畴、思维模式、话语方式以及理论资源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独特性。就中国诗学传统而言,从孔子选诗以来对诗歌的理论思考总是沿着言志与缘情两条路线发展。言志说强调温柔敦厚的态度、兴观群怨的作用和赋比兴的技法,比较突出了诗的现实功利性。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的观点,刘勰也主张“情者文之经”,终于开出了中国诗学理论的另一条思想路线,拓宽了中国诗歌的作用范围。志与情当然都与人有关,而且都是联系着人的精神层面。但仅仅止于志与情,显然没有切入到人的生命的核心。首先,人的生命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物质性是生命的根基,也是诗歌创作所依赖的生命力的主要源泉。中国传统诗学对生命的物质性这一诗歌创作力的源泉基本上没有给予关注。其次,根据现代心理学的发现,人的精神结构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志的确立与表述由人的意识决定,情的发动与人的生理感觉有更多的联系,但这种生理感觉也受到社会意识的制约,人的喜怒衰乐总是充满着社会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