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与想象(晚清新传教士译介史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何绍斌著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31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4262789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系笔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晚清新教传教士的汉语译介活动是一个大题目,涉及翻译学、历史学、思想文化史等多个领域,本书无意也不可能全景式地对论题关涉的各个方面进行扫描,而是透过翻译活动来描述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某种轨迹。
作者简介
何绍斌,祖籍四川南江。2003年7月获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获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已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和译文多篇,研究兴趣为译介学,中西翻译理论与翻译史。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宗教与世俗之间的抉择
第二节 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课题与问题
第三节 翻译观念与研究范式的嬗变
第四节 翻译与文化建构
第一章 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的不同阶段及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教士早期的译介内容
第二节 第二阶段传教士译介的主要内容
1.2.1 1843至1860年间传教士译介的内容
1.2.2 1861至1887年间传教士译介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第三阶段传教士译介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传教士双(多)语字典中的译介情况
第二章 影响传教士译介活动的因素
第一节 复杂的译介动机与表现
第二节 无处不在的赞助者
第三节 晚清的语言与文化规范
第四节 译者个人因素
第三章 传教士译介活动的具体策略举隅
第一节 传教士关于翻译方法的讨论
第二节 本土归化(中国化)策略——创造性叛逆表现之一
第三节 译者的改写与操控——创造性叛逆表现之二
3.3.1 以“忠实”的名义进行的改写与操控
3.3.2 《百年一觉)卜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范本
第四章 传教士译介活动的影响与反响
第一节 传教士译介词语与再造观念
第二节 传教士与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4.2.1 传教士译介作品之于中国文学的意义
4.2.2 传教士出版业对中国文学变革的促进
第三节传教士与晚清的翻译话语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的不同阶段及主要内容
晚清传教士在华的活动与欧美列强在中国的军事活动有很大对应性,当然也与中国内在社会动乱如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关系。单纯以传教而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很小,局限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大陆的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根据这两个条约,中国不仅增开11个通商口岸,还被迫允许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这些所谓“宽容条款”(Toleration Articles),外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的暂时平稳的局面的确有利于传教活动,但翻译活动并不一定受条约规定的限制。往往传教士在传教自由受到限制时,更多的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译介、教学等文化活动。传教士1815年在南洋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刊物,上面刊载过一些世俗内容的译介文章,因此1815年可以视为新教传教士译介活动的起点。1843年,传教士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印刷出版机构:墨海书馆。从翻译史的角度,我们不妨把墨海书馆在上海创办的1843年作为传教士的译介活动的第一个界标,之前的译介活动主要在南洋、香港和澳门等地进行,虽然广州等国内城市也有零星的传教士译介活动,但无论规模和影响都很小。墨海书馆不仅是一个印刷出版机构,更是一个翻译中心,聚集了十余名传教士译者和他们的中国合作者。1887年,一批西方人士包括新教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等决定成立一个出版印刷机构,初名“同文书会”,后易名“广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