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潘艳慧著
出 版 社: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34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33198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文史哲博士文丛”之一,该书以《新青年》翻译现象为案例,着重探讨了《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分子身份认同与建构之间的各种逻辑关联和表现形态,并以图举一反三,探究了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与知识分子的现代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潘艳慧,1970年7月生,湖北浠水人。1993年毕业于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199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国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浙江工业大学外语学院,主要从事英语文化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文学翻译等研究,曾主持、参与省、校级项目5项,在《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论坛》、《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论
一、缘起: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
二、问题:翻译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三、《新青年》研究与《新青年》翻译研究
四、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晚清到五四:翻译与身份想像
第一节 1915年前
一、“大变局”与“醒觉”中的翻译
二、译者主体意识的初显
第二节 《新青年》时代
一、文化自觉中的“众声翻译”
二、译者主体意识的凸现
第二章 翻译语境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预设
第一节 身份支援
一、留学背景与跨文化视角的形成
二、早期译介与现代价值观的确立
第二节 身份预设
一、译者的身份预设
二、译者身份的群体认同
第三章 翻译实践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个体”陈述
第一节 陈独秀:法兰西文明与“革命者”身份
一、法兰西革命与“革命者”身份意识出现
二、法兰西文明与“革命者”身份的认证
第二节 胡适:易卜生主义与“自由者”身份
一、“易卜生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显现
二、“自由主义”思想与“自由者”身份的例证
第三节 周作人:“弱民族”文学与“研究者”身份
一、“弱民族”文学与“研究者”心态的产生
二、“哀荚”的发现与“研究者”身份的彰显
第四章 翻译策略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获取
第一节 翻译话语优势地位的构建
一、《新青年》翻译话语的主导性作用
二、《新青年》翻译话语的典范性效能
第二节 镜中之“我”:翻译话语的权力之争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获取
一、林纾:作为“他者”的存在
二、林纾:作为“自我”的发现
第五章 翻译立场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评价机制
第一节 “现代人”:在质疑“过去”中定位“现在”
一、“过去”、“现在”思想的形成及其“内在理路”
二、在翻译“过去”与“未来”申确认“现在”
第二节 “中国人”:在陈述“西方”中重建“中国”
一、“借镜西洋”与“我族中心”
二、“回到本土”与“拿来主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晚清到五四:翻译与身份想像
1840年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等环境都经历了一场“大变局”。在这场“大变局”里,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围堤的闸门已渐被侵蚀,趋于坍塌:民族国家的主体存在与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面临着倾覆的危险。置身于这样的历史境遇,晚清到五四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个体身份的认同危机问题。正如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所慨叹的——曾几何时,自己只是一个“完全无缺不带杂质之乡人”,但是“十九世纪世界大风潮之势力”的“簸荡”、“冲激”与“驱遣”,“使我不得不为国人”,“使我不得不为世界人”。然而,“为国人为世界人,盖其难哉!夫既难矣,又无可避矣,然则如何?日学之而已矣”。于是,“生二十七年矣,乃于今始学为国人,学为世界人”。由此,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过程所感受到的身份危机的彷徨与痛苦的体验可见一斑。
具体说来,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内变动频仍的政治文化局势、国际上中国政治地位卑下的双重侵扰下不得不陷入双重危机的边缘:一方面,1905年以前,由于欧洲的工业主义与商业事业的冲击,各种洋务专家、商人与买办等新兴的阶层或群体的出现,读书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已经受到挤兑;科举制的废除更使他们基本丧失“入仕”的政治机会和相对上层的社会地位,犹存于心的传统“士”的入世精神与被切断的现实“仕”的途径之间的深刻矛盾导致了知识分子巨大的身份危机。另一方面,当知识分子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顺应时势将求救的希望投注于他国时,由于中国政治地位的卑下和文化差异,在留学过程中他们无疑处于弱势的地位,而一旦他们力图以身融人异域文化时,他们又不得不面临着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危机与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