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简明教程(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吕文凯主编
出 版 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20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81106608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分10个章节,对舆论学中的相关知识点作了系统介绍,具体包括舆论现象概说、舆论的要素、舆论的功能、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发展与畸变、舆论与当代大众传媒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框架围绕舆论本体、舆论与大众传媒和社会的关系、中外舆论制度比较及舆论的测量这样一个“中心-边缘-方法”的逻辑思路而设计。全书共十章内容:前六章简明地介绍了舆论的概念、要素、功能、形成、畸变等相对系统的舆论学基本知识,第七、第八两章简要论述了舆论与大众传媒及社会若干子系统的互动关系,第九章分别对中、西方舆论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给予了描述;第十章着重介绍了舆论测量的几种手段及操作方法。
本书的特色在于将舆论学知识作了浓缩和提炼,读者通过较短时间的阅读就能了解舆论学的大概知识和理论,避免了现有的舆论学教材体例宏大、叙述繁琐、概念泛化等弊端。尤其《舆论的功能》一章专门探讨了社会各领域的舆论发挥相应功能的机制,这是目前其他舆论学教材尚未涉及的知识。展读过后,相信对读者诸君会有所启发。
目录
1 舆论现象概说
1.1 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识
1.1.1 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
1.1.2 舆论的客观自在性
1.2 舆论的表现形态
1.2.1 舆论的媒介形态
1.2.2 舆论的现实形态
1.3 舆论形态的历史考察
1.3.1 口头传播时代的舆论形态
1.3.2 印刷媒介出现之后的舆论形态
2 舆论的要素
2.1 舆论外部要素
2.1.1 舆论的数量
2.1.2 舆论的质量
2.1.3 舆论的强度
2.1.4 舆论的持续性
2.2 舆论的内部要素
2.2.1 舆论的主体——公众
2.2.2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2.2.3 舆论的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3 舆论的功能
3.1 何谓舆论的功能
3.1.1 舆论的正面效应
3.1.2 舆论的负面效应
3.2 舆论功能的表达方式
3.2.1 日常生活中的舆论评价
3.2.2 经济行为中的舆论影响
3.2.3 政治选举活动中的票决舆论
4 舆论的形成
4.1 舆论产生的原因
4.1.1 舆论产生的主观原因
4.1.2 舆论产生的客观原因
4.2 舆论的形成机制
4.2.1 社会规范的自然反弹和“创新扩散论”
4.2.2 群体利益的自我协调与舆论分散
4.2.3 “沉默的螺旋”与舆论场
4.3 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4.3.1 问题、事件的产生引发议论
4.3.2 意见在舆论领袖带领下的互动与整合
4.3.3 权力机构、大众传媒促成舆论的形成
5 舆论的发展与畸变
5.1 舆论发展状态的阶段性考察
5.1.1 潜舆论
5.1.2 显舆论
5.1.3 行为舆论
5.1.4 舆论的结局
5.3 当代社会舆论发展的总体特征
5.3.1 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舆论
5.3.2 舆论质量的提高
5.3.3 舆论的敏感性加强
5.4 舆论的畸变
5.4.1 舆论发生畸变的原因
5.4.2 舆论的畸变形态——谣言
6 网络舆论
6.1 网络舆论的概说
6.1.1 网络舆论的历史与现状
6.1.2 网络舆论的特点
6.1.3 网络舆论的正面功用
6.1.4 网络舆论的隐患
6.1.5 网络舆论的引导
6.2 网络舆论案例
7 舆论与当代大众传媒
7.1 舆论的媒介化
7.1.1 媒介化社会的到来
7.1.2 舆论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7.1.3 舆论媒介化的表征
7.2 大众传媒影响舆论的主要方式
7.2.1 宣传
7.2.2 新闻策划
7.2.3 “议程设置”
7.3 社会系统对媒介舆论的制约
7.3.1 社会成员(受众)对媒介舆论的自发抵制
7.3.2 社会组织对媒介舆论的匡正
7.3.3 当代利益集团对媒介舆论的影响
8 舆论引导
8.1 舆论引导的内涵及其意义
8.2 舆论引导的前提和目标
8.3 不同主体的舆论引导
8.3.1 政党组织的舆论引导
8.3.2 企业组织的舆论引导
8.3.3 宗教团体的舆论引导
8.3.4 公众人物的舆论引导
8.4 舆论引导方式的创新
8.4.1 培育“舆论领袖”,提高舆论引导质量
8.4.2 加强选题策划,当好把关人角色
8.4.3 加强多媒体的合作,扩大主流舆论的社会影响力
8.4.4 整合公众(网民)意见,把握民间舆论
8.4.5 公布舆情调查结果,增加公共事件透明度
附录:舆论引导方法拾零
9 中西方舆论制度
9.1 我国的舆论制度
9.1.1 我国的舆论处置机构
9.2 西方国家的舆论制度
9.2.1 议会舆论的表达方式
9.2.2 西方国家的舆论监督
9.2.3 西方国家的多党舆论活动
9.2.4 西方国家公民舆论的直接参与
10 舆论的测量方法
10.1 舆论测量的意义
10.1.1 科学地把握舆论是正确决策的前提
10.1.2 避免为舆论所左右
10.2 舆论测量方法简介
10.2.1 直观的舆论考察
10.2.2 科学的舆论测量方法——民意测验
书摘插图
1 舆论现象概说
1.1 舆论是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识
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是固有的,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投射于抽象的思维,形成关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等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和不同声势的舆论。舆论是群体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方式,这种表达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具有自身期望目标的社会意识的集合,舆论的期望目标往往扎根于群体自身的切身利益或兴趣之中,舆论具有客观自在性。
1.1.1 舆论的意识形态属性
在判断舆论是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舆论,舆论具有哪些本质属性。
1.1.1.1舆论的解析
“舆论”,我国古代称之为“舆诵”、“舆颂”、“清义”,指普通民众的意见。这个词,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经常被大家谈论着。但是,究竟什么是“舆论”的本意,即对舆论的界定,却众说纷纭,有人把它说成言论,有人把它当作意见。目前我国舆论学研究领域的一些知名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公共关系学专家孟小平则认为: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切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发展产生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则认为: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