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诠释方法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李明辉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30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5758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学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黄俊杰
内容简介
儒学是东亚文明的主流思想,必然在文明对话的新时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本书标示着编者复兴儒学传统,弘扬中华文化理想的初步实践。希望在21世纪文明对话新时代中,深入发掘东亚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上推陈出新,开创新局。
作者简介
李明辉,原籍台湾屏东,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台北市。政治大学哲学系学士,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其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恩大学进修,于一九八六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
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目前为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合聘教授、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合聘教授。
著有:《儒家与康德))、《儒学与现代意识》、 《康德伦理学与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 《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 《康德伦理学发展中的道德情感问题》(德文本)、《儒家在现代中国》(德文本)、《孟子重探)》、《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译作有:《康德导读》(H.M.Batungartner)、《通灵者之梦》(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康德)、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康德)等书。
目录
导言
理论与背景
哲学分析与诠释:方法的反省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经典诠释与理论转移:中国哲学经典诠释之三大变例
经典诠释与修辞学传统: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儒家诠释学的三个时代
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
《论语》所隐含“述而不作”的诠释面向
孟子运用经典的脉络及其解经方法
“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
传统儒者解经方法及其现代转折
朱子读书法:诠释与诠释之外
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
直觉与工具理性批判:梁漱溟对儒家经典的文化诠释
试论熊十力的哲学创造与经典诠释
“儒家不能以道家为忌”:试论牟宗三“以道释儒”之诠释学意义
论牟宗三先生的经典诠释观:以先秦道家为例
中日人名索引
西方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书摘插图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汤一介先生近年来连续发表文章,论证建立中国的诠释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提议为建立中国的诠释学而努力。由于身在海外,不了解国内讨论的实际情况,难免有一些个人的遥远或迂阔的遐想。我在想,如果真的有一批中国学者和哲学家回应汤先生的提议,从事于建设中国的诠释学的工作,那么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理想的状况可能是奇花异草,争芳斗艳。这样说,是因为想到西方的诠释学已经走过了将近两千年的漫长之路,从古代的语文诠释学、神学诠释学,到近代的普通诠释学(Schleiermacher)、历史诠释学(Dilthey),到当代的哲学诠释学(Heidegger,Gadamer),其形态多种多样,逐步占据了现代哲学殿堂的重要祭坛。推想起来,西方古代的和近代的诠释学的多种形态,大部分有可能在中国的诠释传统中找到自己的土壤或类似的形式,从而刺激、影响、推进中国的文献诠释学、历史诠释学,以及文学诠释学的形成。在这些方面,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诠释传统,比较容易生发出或升华出自己的诠释学理论。比较困难的可能是海德格尔和伽达玛式的本体论(存有论)的诠释学或一般性的哲学诠释学。虽然,很多人都发现海德格尔的哲学与道家哲学有某种相通之处,但存有论的诠释学或哲学诠释学在中国似乎还没有嫁接或移植的成熟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