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第二版)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理论,
作者: 张天飞,童世骏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2页数: 267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171758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本《哲学概论》的内容,大致可以说是回答“什么是哲学”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通读了全书而且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关于哲学的观念,学会了一点哲学思维的方法,那就实现了我们的一个愿望。
本书虽然不是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论教材,却是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论教材:编写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考察哲学这门学科,向大学低年级学科简明扼要地介绍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张天飞,1935年9月生于杭州,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政教系并留校任教,1986年担任华东师大哲学系首届系主任。论文有《关于世界观的一种提法》、《目的、手段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等,著作有《思索与探究——张天飞哲学文集》、《哲学概论》(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合著及副主编)、《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哲学卷)》(合著及副主编)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引言:儿童也会有哲学问题
第一节 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第二节 普通儿童的哲学问题
第二章 什么是哲学问题?
第一节 字宙、人生和文化之谜
第二节 哲学问题能否解决?
第三章 什么是哲学思维?
第一节 思维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哲学思维的一般特征
一、“思”与“问”
二、“思”与“辩”
三、“思”与“史”
四、“思”与“诗”
第三节 哲学思维的典型方法
一、区别范畴
二、处理矛盾
三、驾驭无限
第四章 哲学与求真
第一节 关于真的存在
第二节 关于存在的基本领域
一、自然哲学
二、历史哲学
三、精神哲学
第三节 关于真的信念(知识)
一、认识论
二、逻辑学
三、科学方法论
第五章 哲学与明善
第一节 一般价值论
一、价值和事实
二、价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三、价值的合法性根据
四、价值和评价
第二节 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与伦理学理论的主要类型
一、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二、伦理学理论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规范伦理学
一、后果论和功利主义
二、道义论
三、美德伦理学
第四节 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一、元伦理学
二、应用伦理学
第六章 哲学与审美
第一节 哲学对审美问题的基本思考
一、“美是什么?”
二、“劳动创造了美”
三、审美地把握世界
四、功利和真善美
五、美的形式与美感
第二节 一些基本的审美范畴
一、意境和典型
二、优美和崇高
三、悲剧和喜剧
四、通俗和怪诞
第三节 文学艺术与美
一、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的集中体现
二、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学批评
第七章 哲学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第一节 哲学的双重社会功能
一、哲学的批判功能
二、哲学的建构功能
第二节 哲学的时代性和超时代性
一、哲学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二、哲学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可能性
第三节 影响哲学的民族文化因素
一、不同的生活条件
二、不同的生活经历
三、不同的语言文字
第四节 哲学的民族性和超民族性:比较哲学的观点
一、梁漱溟对东西方哲学的比较
二、冯契对中西哲学的比较
第八章 哲学与哲学家
第一节 哲学中“作品”与“人品”的关系
一、“人品”作为“作品”的原因
二、“人品”作为“作品”的表现
三、“人品”对“作品”的偏离或矛盾
四、“人品”与“作品”的相互解读
第二节 哲学家的各种类型
一、“智者型”哲学家
二、“仁者型”哲学家
三、“诗哲型”哲学家
四、“先知型”哲学家
五、实际上的哲学家通常是“混合型”的
六、“仁智统一”是哲学家的理想目标
第三节 哲学家的道路
一、哲学专业化的利与弊
二、哲学家的社会历史使命及其实现方式
第九章 哲学与教育
第一节 哲学的价值
一、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二、知识、技能和智慧
三、哲学中的“理论性学科”与“实践性学科”
第二节 教育的哲学
一、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二、教育的主体和方法
第三节 哲学的教育
一、哲学教育的意义
二、哲学教育的方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引言:儿童也会有哲学问题
本书是哲学概论,其全部内容都在讲哲学是什么,都在为哲学作辩护。除了讲哲学是什么之外,本书还将讲哲学不是什么;除了为哲学作辩护之外,本书还将代哲学作道歉。
所以,我们先不忙着说哲学是什么、哲学有多么重要。这两个问题的确切回答,要等到读者读完本书才能知道。我们在这个引言中要说的是,不管你认为哲学是什么,不管你认为哲学是否重要,你可能早就同哲学打上交道了——至少,早就同哲学打过交道了。
哲学是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但在此以前,它已经以神话的形式出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有大量证据表明,在人类的进化和人的个体的成长过程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我们身边也常有孩子。因此,在没有条件通过研究人类早期的生活和文化而了解哲学的源头的情况下,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儿童。如果在儿童身上可以找到哲学的萌芽,那就表明哲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或违背我们天性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我们的所在、所是、所作和所思密不可分。
第一节大哲学家幼时的哲学问题
哲学史不能没有大哲学家,大哲家不能不思考大哲学问题。有意思的是,一些看上去玄奥莫测的哲学大问题,常常在儿时就已经在他们小小的脑海中盘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