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第二版)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陈来 著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3-1字数:版次: 1页数: 33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3515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宋明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家”或“新儒学”,在日本也有时被称为“新儒教”。“儒家”、“儒学”、“儒教”都是古代文献中使用过的概念。这三个概念在中文世界的使用,往往有互相重合之处;而就其分别而言,大体上可以说,“儒家”的用法可强调其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分别,“儒学”的用法强调其作为学术体系的意义,而“儒教”的用法往往注重其作为教化体系的意义。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所习惯使用的“儒家”、“儒学”,一般都是指“儒家思想”而言,换言之,“儒学”、“儒家”是指你孔子所开创的思想传统。如冯友兰说过,在历史上,“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反映出中国学者注重把儒家作为其学术思想体系的主流趋向。
“新儒家”或“新儒学”的提法,就现在所知的早期用例是冯友兰的著作。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上册“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章中言:“战国时有孟苟二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卜德(Derk Boodde)后来的英译,即将新儒家译为“Neo-Confucianism"乃本于此。不过,近代汉语学术中所谓“新儒家”之用不一定始于冯友兰,如他在其《中国哲学史》下册“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一章中曾说:“宋明道学家即近所谓新儒家之学。”这里的“近所谓”表示,以“新儒家”指称宋明理学应当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前的一个时期。据陈荣捷的看法:“17世纪天主教传教士来华,见宋明儒学与孔孟之学不同,因仿西方哲学历史之进程而称之为新儒学。近数十年我国学人大受西方影响,于是采用新儒学之名,以代理学。”不过,现在并没有证据表明20--30年代中文学界的“新儒家”的用法是直接来源于西方的。
其实,“新儒家”或“新儒学”的这一用法,在当时并不流行,陈荣捷曾说:“我在抗战前到檀香山去,那时新儒学这名词非但外国人不懂,中国的教授也不懂。”可见,在30年代中期,新儒家的提法,对大多数人仍然相当陌生。虽然,从冯友兰以来,以“新儒家”指称宋代以后的儒家思想的用法渐渐增多,但多数学者仍然习惯用“道学”或“理学”来指宋明时代主流的儒家思想。冯友兰自己在其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也是以“道学”为主要的关键词,而把“新儒学”看成“西方”的习惯用法。
这种关于“儒家”、“儒学”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学者的研究态度和认知取向。 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思想体系的儒家学者为数众多,故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儒学首先是哲学思想,是对宇宙、道德、知识的知性探究(intellectual inquiry),也是对人心、人生、人性的内在体验,又是对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寻与实践,当然也是对社会、政治和历史的主张和探索。儒学的这种特点,不仅体现于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王阳明、王船山这些著名思想家,也体现于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众多思想家。只要翻阅《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从其中充满着宋明理学有关道体、性体、心体、有无、动静的详尽讨论中,就可了解,中国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学的思想家对宇宙、人心、体验、实践有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化思考和细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认,理学即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体验,当然也是通向终极意义的道德实践。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学界的研究中,始终注重在哲学思想意义上的儒学研究。
作者简介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福籍温州。198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曾任哈佛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人文主义的视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等。
目录
序
引 言
宋明理学的正名
宋明理学的内容
宋明理学的定位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先驱
第一节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社会思潮
第二章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周敦颐
第二节 张 载
第三节 程 颢
第四节 程 颐
第五节 邵 雍
第六节 谢良佐
第三章 南宋理学发展
第一节 杨 时
第二节 胡 宏
第三节 朱 熹
第四节 陆九渊
第五节 杨 简
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曹端
第二节 薛瑄
第三节 胡居仁
第四节 陈献章
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的理学
第一节 王守仁
第二节 湛若水
第三节 罗钦顺
第四节 王廷相
第五节 王 畿
第六节 王 艮
第七节 罗汝芳
第八节 刘宗周
附李滉
结束语
综合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宋明理学的先驱
理学的正式诞生虽然在北宋中期,但理学所代表的儒学复兴运动及它所由以发展的一些基本思想方向在中唐的新儒学运动及宋初的思潮演变动向中可以找到直接的渊源。中唐的韩(愈)李(翱)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被公认为理学的先导和前驱,宋前期对理学后来的产生发生过直接影响的不止是三先生,范仲淹、欧阳修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范、欧在气质上也更接近于韩愈。在文化的“近世化”过程中,中唐到北宋前期学术之间看上去似乎超历史的联结十分引人注目。古文运动中“唐宋八大家”的提法,最好地说明了北宋前期文化与中唐的嬗延关系。新儒家运动也是同样,韩愈和他的弟子李翱提出的复兴儒家的基本口号与发展方向,确乎是北宋庆历时期思想运动的先导。而庆历时期思想运动又恰为道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一)韩 愈
前人说“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人。他出身寒微,三岁时父母双亡,就养于伯兄家,由嫂郑氏抚养,后来伯兄故去,依寡嫂长大成人。由于“家贫不足以自活”,他自幼刻苦学儒,他自己曾说:“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①他的出身与思想历程是一个典型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历程。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诗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仁》、《原鬼》)体现了他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