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全四册)

分類: 图书,文化,中国民俗,
作者: 李健,陈茂福等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四册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72173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由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策划、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殡葬经营管理人员和具有专业特长的专家、教师编写的我国第一套关于殡葬学科的系列丛书。弥补了我国殡葬业教育培训教材的匮乏,将为繁荣殡葬理论研究,加强殡葬专业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本套丛书出版24本,共分六辑,内容涉及殡葬经营和服务领域中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的技术与操作实务知识。
本套丛书为第四辑,本书是殡葬学科丛书之一。本书从民俗文化、科技进步和人文关怀等多个角度,阐释了现代殡葬业的发展及其方向,书中吸纳了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殡葬工作者的丰富实践经验,基本反映了当前的殡葬理论和殡葬业的水平。
目录
中国殡葬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丧葬
第一节原始社会丧葬概述
一、 丧葬的起源
二、 氏族社会前期的丧葬
三、 氏族社会后期的丧葬
第二节原始社会的葬法与葬式
一、 葬法
二、 葬式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丧葬
第一节夏商西周时期的丧葬观
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鬼神观
二、 孝道观念的产生与丧葬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墓葬制度
一、 夏代的墓葬制度
二、 商代的墓葬制度
三、 西周的墓葬制度
第三节夏商西周时期的殉葬制度
一、 夏代殉葬制度的确立
二、 商代殉葬制度的鼎盛
三、 西周殉葬制度的衰落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观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与“民”
二、 儒家的孝道观与丧葬
三、 诸子的薄葬观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丧葬礼仪
一、 隆重而繁琐的丧葬程序
二、 等级森严的礼制规定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制度
一、 墓地制度
二、 墓葬形制
三、 棺椁制度
四、 明器制度
五、 墓上建筑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丧服制度
一、 丧服制度
二、 居丧制度
三、 三年之丧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丧葬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丧葬观
一、 灵魂观念的大发展与孝道观的政治他
二、 薄葬思想的新发展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俗
一、 丧葬礼仪
二、 丧葬习俗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
第一节丧葬观的进一步发展
……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丧葬
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丧葬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丧葬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丧葬
殡葬学导论
殡葬传播学
殡葬法律基础
书摘插图
中国殡葬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丧葬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丧葬制度与其上层建筑一样,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丧葬制度。当旧的经济基础为新的经济基础所代替以后,旧的丧葬制度就必然会被新的丧葬制度所代替,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也证明:丧葬礼俗绝不是人类一诞生就有的,而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开始出现。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人类的思维能力有了提高,社会组织的结构也已有原始规范的迹象,丧葬礼俗便开始萌芽和产生了。
丧葬一开始是基于自然选择规律而形成的习惯性规范,接着而来的便是道德规范。当私有制出现并形成个体家庭之后,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和法律,于是统治者又把丧葬纳入法律的规范,使丧葬成为一种由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丧葬这一社会现象植根于社会物质生活的条件。如果离开了经济基础,它就无法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将它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才能认识和提示它的本质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