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治学之道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萧宗六著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1字数:版次: 1页数: 21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718481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文科教师,所谓科研成果,无非是写文章,著书立说。本书作者有将近30年的中学工作经历,为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1979年开始,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写的这些文章,都是针对现实问题有感而发的,没有空谈理论,没有无病呻吟。本书主要是给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看的,让他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
萧宗六,1925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1949年、1950年先后毕业于中正大学中文系和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副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教委科学研究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主要创建人、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名誉会长、湖北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湖北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学校管理学》(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获国家教委二等奖)、《中国教育行政学》(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管理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改革与学术争鸣》、《我的治学之道》等。参与主编《教育大辞典.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辞典》、《陶行知全集》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有关学术争鸣文章在教育理论界有较大影响。
目录
八十回首——《我的治学之道》序
我写“治学之道”的缘由
治学之道与治校之道
一次难得的机遇
把同行朋友组织起来
拿起笔来之前
写自己熟悉的事
对教育方针提出质疑
《教育方针质疑》引发的大讨论
再次质疑教育方针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是怎样出台的
对中小学领导体制提出质疑
体制改革无坦途
“教授说的不算”
对教学原则提出质疑
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
一位小学校长质疑素质教育
记一次“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
对“培养非智力因素”提出质疑
对贵族学校提出质疑
第三个“凡是”也应抛弃
质疑促我读书
写质疑文章要破“三怕”
新任校长怎样才有威信
看“警告处分”有感
学习的诀窍
“曾经沧海难为水”
高尔基语录引发的联想,
《鲁迅日记》读后
怀念教育家刘佛年教授
怀念语言学家朱伯石教授
为筹建湖北省老教授协会呐喊
高中三年杂忆
一道高考作文题引发的联想
翻天覆地的变化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
请珍惜教师的光荣称号
——第十九个教师节感言
“人生七十古来稀”的由来
老有所为,有所不为
立志写三本书
两分半钟的讲话
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
附录
教育改革不等于喊口号——访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萧宗六教授
学者的真精——读萧宗六先生学术论集《教育管理研究》有感
我不赞成“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说法——答《中小学管理》杂志问
“素质教育”再质疑
《学校管理学》自序
《教育管理研究》自序
《教育管理研究》后记
书摘插图
我写“治学之道”的缘由
2000年1月,我出版了一本论文集《教育管理研究》。论文集里的文章,都是已经发表过的。一般说来,销路有限,无利可图,出版社是不愿出版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个出版社不想赚钱?出乎我的意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看过我出示的目录后,即决定出版。他们表示,即使亏本,也在所不惜,且一印就是4 000册。当时我担心销不出去,辜负了出版社的一片好意,便索取了一部分征订单,寄给同行朋友。2001年春,我问出版社还有多少存书,答日:已基本上售完。我大大松了一口气!
出版社为什么这么痛快同意出版?原来我那本集子里有不少学术争鸣文章,特别是对教育方针、校长负责制、非智力因素和素质教育等问题的争鸣,在教育理论界有一定影响。文章公开评论了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北京师大著名教授顾明远、上海师大教授燕国材等人的文章或学术见解,张、顾、燕也写了反批评文章(附录于书中)。出版社认为,这样的书不会没有人买。
论文集出版后仅两个月,《中华读书报》在头版作了报道,标题是:《萧宗六“质疑教育”出了书》。报道说:“最近,被称做‘质疑专家’的萧宗六教授,将自己几十年质疑教育的争鸣文章结集成《教育管理研究》,交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大概是见到这则报道,有些读者来信或来电询问购书的有关事宜,有的则询问那些争鸣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我不可能一一回信,也不可能在信中把问题说清楚。此事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读者提出的问题是治学问题,即怎么做学问的问题。如果把有些争鸣文章的写作动机、写作过程写出来,对青年校长怎么做学问也许有点儿启发作用。我忽然想到一个题目:我的治学之道。我设想,把我的读书、写作、质疑、求教、学术活动等写成系列文章,分为若干小题,每篇一两千字(只谈一个问题);把当时的原始想法,如实地和盘托出,读者也许会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