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概况

分類: 图书,地图/地理,国家(地区)概况,
作者: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写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210000版次: 1页数: 240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508585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 为了介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特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各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种,主要介绍了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基本概况。
目录
第一章地理环境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二、土地土壤
三、气候特征
第二节物产资源
一、矿藏资源
二、水能资源
三、生物资源
第三节行政区划
第四节人口与民族
一、人 口
二、民 族
第二章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第二节重大历史事件
一、抗暴斗争
二、红军长征过镇宁
第三节人民政权的建立
第四节土地改革
第五节社会主义改造
第六节改革开放
一、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二、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第三章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自治地方的建立
第二节自治机关的建设
第三节民族法制建设
第四节人民生活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构成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构成
三、城镇居民收入情况
四、城镇居民消费情况
五、农村居民居住条件
六、城镇居民居住条件
第四章农业
第一节农业
一、农业发展及现状
二、农业发展的区域类型
三、农业结构及其调整
第二节林业
第三节畜牧业
第四节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
第五节乡镇企业
第五章 工业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商业贸易
第八章 财政金融
第九章 旅游
第十章 社会事业
第十一章 城镇建设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
后记
修订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地理环境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地势北高南低,县境东北部的茅草坡山主峰为全县最高点,海拔1678米;南端良田乡北盘江出县界处为最低点,海拔356米,相对高差1322米。地质结构以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次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紧密褶皱形成条带状山地谷地,宽缓褶皱形成峰林谷地。岩溶地貌分布广,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系贵州省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县境大部分山岭为乌蒙山脉的南延部分,东北部部分山岭属苗岭山群,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5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12座。东北部的海拔1550米的镇宁山、火精山、真武山、牛屎坡、白岩山连绵不断;西北部的海拔1532米的白岩冲、凉山、关寨坡与六枝特区山岭相连;中东部因受地质构造控制,海拔1678米的茅草坡、火草坡、板窑坡、关口坡等山岭延伸入西秀区和紫云县境;中部朵卜陇大山与花山相连。其走向为朵卜陇大山北东向,花山北西向,往南延伸至沙子乡中箐后山、岩底大山、大坡、弄染坡,海拔逐渐下降。县南部山脉受河流深切,山岭在海拔1300米以下。地貌类型,北部为丘陵宽谷盆地坝区,中部为低山山地谷洼区,南部为中、低山山地河谷区。镇宁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1098平方千米,丘陵面积157.8平方千米,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3.84%和9.17%。
二、土地土壤
镇宁地处贵州高原向南倾斜的黔中丘原向南深切河谷演化的斜坡地带,属黔中丘原中山类型。县境东西最大距离34千米,南北长83千米,是一山峦起伏的狭长地带,总面积172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422公顷,其中田8555公顷,地7867公顷,耕地占总面积的9.55%;林地面积54153公顷,水域45240公顷,草地52867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31.48%、26.30%和30.74%,山丘、城镇、村落、道路等共3140公顷,占总面积的1.83%。镇宁境内的土壤类型多样且垦殖指数较高,除黄壤、红壤、山地黄棕壤等地带性土壤外,还有与之相错分布的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土类,以及32个亚类,62个土属,153个土种,加上南北跨度大,地貌复杂,因而形成“十里不同天,百步不同土”的分布状况。土壤面积15095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7.76%。其中,黄壤81567公顷,红壤24967公顷,石灰土类23294公顷,水稻土类19427公顷,分别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54.04%、16.54%、15.43%和12.87%,山地黄棕壤1067公顷,紫色土类587公顷,潮土45公顷,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0.71%、0.39%和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