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概况

分類: 图书,地图/地理,国家(地区)概况,
作者: 《恕江傈傈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
出 版 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330000版次: 1页数: 371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0508581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各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本书为其中一册,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一组织修订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之一。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反映自治州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巨大变化和巨大成就。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
三、山脉
四、河流
五、气候
六、土壤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
二、水能资源
三、能源资源
四、生物资源
五、动物资源
六、森林资源
七、自然保护区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
二、民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五节 名胜古迹
一、名胜
二、文物
三、古迹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建立怒江特区工委,接收国民党政权
二、坚持调查研究,制定特区工作纲要
三、开展山区生产改造,建立农村基层政权
第三节 土地改革
一、兰坪的“缓冲土改”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第四节 边四县的社会改革
一、重点办社的成就
二、曲折的发展道路
第五节 改革开放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一、成立自治州的筹备工作
二、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成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建设
一、怒江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第三节 团结民族上层和培养民族干部
第四节 法制建设
第五节 民族关系
第六节 人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五章 工业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七章 财政金融
第八章 贸易
第九章 旅游
第十章 对外开放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后记
修订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
怒江州为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整个地势由巍峨高耸的山脉与深邃湍流的江河构成,有切割很深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山区。除兰坪县的通甸、金顶有较为开阔的山间槽地和“三江”河谷边的一些冲积扇、冲积堆、冲积裙以外,多为高山陡坡之地。按省测绘局1984年的资料,除兰坪县外的全州土地面积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面积为8910.43平方公里,占87.7%(其中坡度在35度以上的4064.94平方公里,占40%)。
怒江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约2000米,汛期呈U型,旱期呈V型。仅次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348公里,深达1737.4米),为世界第二大峡谷。
由于怒江主断裂和澜沧江主断裂贯彻全境,两侧还有派生的纵横小断裂,因而地质十分复杂,.据历史记载,属多地震地区之一。州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40余座。最高峰为高黎贡山楚鹿腊卡峰,海拔4649米(当地人叫嘎阿戛普峰,州区划办测量结果为海拔5128米),山顶终年积雪,有长约3公里的现代悬冰川,冰舌前缘下伸到海拔4000米处。最低点为海拔738米的泸水县上江乡境内的蛮云村江边。州府六库镇,海拔850米。
怒江州地处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其地势特点是:由北向南,巍峨高大的山脉与深邃磅礴的江河相间,构成了切割很深的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大峡谷山区。
三、山脉
州内有四大山脉——高黎贡山山脉、碧罗雪山山脉、云岭山脉、担当力卡山山脉。
高黎贡山山脉 由西藏延伸进入怒江州,山高岭窄,地势十分险峻。最高峰是在滇藏交界处的楚鹿腊卡峰,海拔达4649米。从楚鹿腊卡向南,山势逐渐下降,到泸水县的吴中山,海拔降到4000米以下。进入保山地区以后,山势逐渐散开,海拔降至3000米以下。在本州贡山、福贡、泸水三县境内,海拔达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余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