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历史名碑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近代史(1840-1919),
作者: 林声主编
出 版 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12-1字数:版次: 1页数: 621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8256147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一、本书取名《中国百年历史名碑》,是一部以图助文、文图并茂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名碑的选编集。
二、本书所谓历史名碑是指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具有佐证历史和教育功能的史碑中,出自名人之事、名人之手,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碑。
三、选入本书历史名碑的基本标准是:
1.国家和省级的历史文物,少数具有特殊历史佐证意义的省级以下历史文物。
2.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功能的名碑。
3.其史碑实物字迹基本完整清楚,内容真实可靠。
四、本书时间断限为,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前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即公元1839年到1997年,前后约160年。
五、全书共八篇,除开篇外,其余七篇按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遵循以碑说史的原则,选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或佐证史实的名碑,按类归并,分类排列。每篇前均有配合本篇的历史概述。没有收集到碑刻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得不舍弃。
六、对所收入的名碑,均按立碑说明、名碑照片、碑文三部分进行编排。所介绍的文字长短、照片的数量均依名碑具体情况而定,不求一致。
七、所收碑文,一律按原文录入,不做更动、删节,以保存历史原貌。但碑文中原繁体字、异体字,均改为简体字,并加标点,以便阅读。凡碑文中无法辨认或脱落字,皆用口代替,缺字较多者,另加说明。
八、每块名碑介绍文字后,括号内为撰文、摄影者姓名或稿件提供单位的署名。
九、限于征集工作的局限,尚有一些重要碑碣因种种原因未能征集到编入本书,只好再版时补入。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介绍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97年香港回归百余年来中国著名革命纪念碑的大型图书。全书收录了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省、区的碑碣四百余座,以碑介、碑铭、照片的形式详尽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书按时间顺序编排,是一部石刻的历史教科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热情讴歌了革命英雄的丰功伟绩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读物。
目录
编辑说明
序 言
开篇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一篇 鸦片战争前夕至清朝覆灭(1839——1911.10)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反英斗争
虎门销化鸦片纪念碑
林公则徐纪念碑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
定海三忠祠碑
郑国沤墓碑
陈化成墓碑
闽安海防御警碑
二、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
长乐炮台碑
九女墩纪念碑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任亮墓碑
四、洋务运动
张之洞祠堂碑
五、中法战争
永清四海、督师御敌处与吴公纪功碑
特建长门昭忠祠暨张刚勇公专祠碑
特建马江昭忠祠碑
六、中日甲午战争
旅顺万忠墓碑
敕建昭忠祠碑
勃尔赤斤.巴彦孟克德政碑
北洋海军忠魂碑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碑
盐寮抗日纪念碑
七、戊戌变法
梁启超墓碑
八、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保卫和平牌坊
九、同盟会成立与革命党人反清斗争
邹容烈士纪念碑
邹容墓碑
彭家珍烈士纪念碑
徐锡麟烈士祠堂碑
秋瑾烈士纪念碑
倪映典烈士纪念塔碑
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
十、边境各民族反帝斗争
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
马加里(嘉理)事件起源地碑
班洪抗英遗址碑
十一、文化经济建设
尹湛纳希墓碑
詹天佑墓碑
武训纪念碑
桐城文庙碑
东山书院碑
禁赌碑
三关口筑路碑
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纪念碑
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纪念碑
第二篇 辛亥革命爆发至国民革命失败(1911.10—1927.7)
一、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
中山纪念碑
中山纪念塔碑
中山陵碑亭石碑
孙中山奉安纪念碑
杨氏太君墓碑
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纪念碑
廖仲恺牺牲处纪念碑
朱执信墓表碑
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纪念碑
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碑
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
第三篇 从南昌起义到红军长征胜利会师(1927.8—1936.10)
第四篇 “九一八”事变发生到抗日战争最后胜利(1931.9—1945.9)
第五篇 蒋介石发动内战和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1946.6—1949.9)
第六篇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0—1997.7)
末篇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跋
书摘插图
第一篇 鸦片战争前夕至清朝覆灭(1839——1911.10)
六、中日甲午战争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碑
威海人民对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奋起反抗。中英勘界埋桩一事,被迫停了下来,直到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春,在英军和清军的联合护卫下才勉强在150华里租界上,埋下了76块英租界石。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俄国被日本战败,放弃旅顺,清政府按照“租期应按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之规定,向英驻华公使提出收回威海卫的要求,但英国政府却以旅顺“非俄人退让”为借口,拒绝交还。1921年12月3日,北京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英政府宣称:“惟须与各国会同办理,方可放弃此权利。”1922年10月2日,中英委员会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正式开议,因英方所列条件苛刻,谈判毫无结果。1923年3月又改在北京谈判,拟就了《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24条。这个《意见书》在市政、驻军、海关、房地产等方面仍保留英国许多特权,因此遭到全国各界反对。1924年6月,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与英使重开谈判,于同年10月方议订出《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29条,后因曹锟倒台,英国借机将此案搁置,未能正式签字。1929年6月,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英国驻华公使再度提出威海卫的归还问题,经反复争议,于1930年2月13日,才拟定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同年4月I 8日王正廷和蓝普森在南京分别代表中英政府签字,后经中英两国政府批准,中国与英国历时9年的关于交收威海卫的交涉方告结束。10月1日由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了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收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