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生活-鲁迅回忆录/中国现代名人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
作者: 鲁迅 著
出 版 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334000版次: 1页数: 328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04668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鲁迅没有写自传,别人所作的《鲁迅传》也难如人意,但“鲁迅形象”仍长久活在后人心中。为什么?因为他的文章篇篇都有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何须再写自传,何须再写回忆录之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写出自传却并不采取传记形式的,鲁迅一人而已。他的文学就是他的回忆录。但须说明,真正担得起“鲁迅自述”或“鲁迅回忆录”的只有《全集》,这本《鲁迅回忆录》不过想帮助读者更方便地了解鲁迅诉说自己的方式,启发读者在阅读鲁迅著作时更自觉地想起鲁迅。
内容简介
鲁迅死后,由别人撰写的《鲁迅传》,可观者不过十余种,但究竟哪种《鲁迅传》给我们描绘了清晰而完整的“鲁迅形象”?
人们心目中的鲁迅并非实际生活中的那个绍兴人,而是所谓“人间鲁迅”周树人用大约八十个笔名完成的《鲁迅全集》《以下统称《全集》给人造成的形象。即使真有谁熟悉鲁迅生平,让他写鲁迅传,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传记著作中的鲁迅和《全集》隐含的鲁迅是两回事。前者无法取代后者。
作者编这本《鲁迅回忆录》,初衷确实就是想从《全集》中选出鲁迅正面涉及自己的文字,撇开讲故事的时间,以故事发生的时间编排,使读者犹如读鲁迅本人所作的自传或回忆录。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其辉煌的创作生涯,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1927年10月起移居上海,主要进行杂文创作,出版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有《鲁迅全集》行世。
目录
他的文学就是他的回忆录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绍兴-南京-东京-杭州-绍兴-南京-北京(1881—1912)
我的种痘
我的第一个师父
女吊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五猖会
父亲的病
琐记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呐喊》自序
被挤出集团之外——北京时期(1912—1926)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随感录(四十)
《阿Q正传》的成因
说胡须
从胡须说到牙齿
记“发薪”
记“杨树达”君的袭来
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辩正
我的“籍”和“系”
答KS君
我观北大
忆刘半农君
忆韦素园君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无花的蔷薇之二
记念刘和珍君
《两地书》(节选一)
马上日记(节选)
马上支日记(节选)
我和《语丝》的始终
成为流人——厦门一广州时期(1926_-1927)
上海通信
厦门通信
厦门通信(二)
厦门通信(三)
海上通信
《两地书》(节选二)
《三闲集》序言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怎么写——夜记之一
略谈香港
通信
答有恒先生
再谈香港
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
躲进小楼成一统——上海时期(1927—1936)
在上海的鲁迅启事
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鲁迅译著书目(节选)
《二心集》序言
为了忘却的记念
致许广平
《自选集》自序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答杨坉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自传
《花边文学》序言
致母亲
《且介亭杂文》序言
病后杂谈(节选)
阿金
我要骗人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这也是生活”……
死
亥年残秋偶作
附录
鲁迅年谱
书摘插图
我的种痘
上海恐怕也真是中国的“最文明”的地方,在电线柱子和墙壁上,夏天常有劝人勿吃天然冰的警告,春天就是告诫父母,快给儿女去种牛痘的说帖,上面还画着一个穿红衫的小孩子。我每看见这一幅图,就诧异我自己,先前怎么会没有染到天然痘,呜呼哀哉,于是好像这性命是从路中拾来似的,没有什么稀罕,即使姓名载在该杀的“黑册子”上,也不十分惊心动魄了,但自然,几分是在所不免的。
现在,在上海的孩子,听说是生后六个月便种痘就最安全,倘走过施种牛痘局的门前,所见的中产或无产的母亲们抱着在等候的,大抵是一岁上下的孩子,这事情,现在虽是不属于知识阶级的人们也都知道,是明明白白了的。我的种痘却很迟了,因为后来记的清清楚楚,可见至少已有两三岁。虽说住的是偏僻之处,和别地方交通很少,比现在可以减少输入传染病的机会,然而天花却年年流行的,因此而死的常听到。我居然逃过了这一关,真是洪福齐天,就是每年开一次庆祝会也不算过分。否则,死了倒也罢了,万一不死而脸上留一点麻,则现在除年老之外,又添上一条大罪案,更要受青年而光脸的文艺批评家的奚落了。幸而并不,真是叨光得很。
那时候,给孩子们种痘的方法有三样。一样,是淡然忘之,请痘神随时随意种上去,听它到处发出来,随后也请个医生,拜拜菩萨,死掉的虽然多,但活的也有,活的虽然大抵留着瘢痕,但没有的也未必一定找不出。一样是中国古法的种痘,将痘痂研成细末,给孩子由鼻孔里吸进去,发出来的地方虽然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但粒数很少,没有危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