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6-1字数:版次: 1页数: 53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47273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文化、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文化与国家安全”、“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安全”、“宗教文化与社会和谐”、“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几个议题,运用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丰富了我国文化安全领域的理论观点,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书可供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习者、研究者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部分 文化、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
立为前提、疏为主导、本为基础——谈谈文化安全工作
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
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安全的根本保证
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
刍议墨家思想在维护文化安全中的作用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
文化安全观的提出及当下语境
第二部分 文化与国家安全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思考
清王朝如何维护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基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思考
国内安全及其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位置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颜色革命看文化安全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高度重视文化安全
从美国中期选举看其未来“软力量”攻势
国家威望追求与中国之崛起
第三部分 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安全
网络民意与社会民意
从信息革命看美国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冲击与我国的对策
网络舆情信息存在的问题和引导管理机制研究
论网络信息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
关于利用网络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的思考
第四部分 宗教文化与社会和谐
正确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发挥宗教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者群体扩大的主要原因略述——兼谈基督教的增长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宗教因素——警惕基督教新保守势力的全球扩张战略
境外宗教渗透与我国国家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是穆斯林的神圣职责
论和谐世界构建中的民族宗教因素
向中国穆斯林地区传播福音的危害
境外宗教渗透的渠道、特点与对策探讨
重新审视宗教 构建和谐社会
从福贡傈僳族基督教活动历史观察文化因素的作用
宗教伦理:和谐社会的一种支持性资源
建设和谐宗教 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部分 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
民间信仰的精神魅力与巨大作用——以妈祖信仰为例
发扬布洛陀文化优良传统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论中秋节起源于唐朝赏月风尚——兼论我国中秋节传统的文化安全隐患
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京西幡会:一个追求“天人吉祥”的联村仪式
民间信仰与和谐社会——以皖北地区为中心之探讨
汉民族对关帝的信仰
“教施于未犯”:清代推行教化与治理民间教门之关系试探
当代迷信的特点与文化渊源 刘庆乐
文化多元、文化选择、文化和谐发展——全球化时代邪教治理的文化策略
中国民间信仰对全球化时代文明共生的价值
跋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文化、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
立为前提、疏为主导、本为基础——谈谈文化安全工作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为我们的文化安全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领域。深入研讨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新时期的文化安全工作,要突出抓好三个环节:立为前提、疏为主导、本为基础。
一、立为前提:就是要强化阵地意识,旗帜鲜明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矛盾凸显期”的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纷然杂陈,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加快,正确的与错误的观点相互交织激荡,外来思潮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更为激烈,思想文化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复杂,文化安全显得更加突出。建设和谐文化的实质,就是要强化阵地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牢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那么必然分裂为相互冲突的多元价值观念,引发整个社会的动荡。苏东剧变及本世纪初一些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就是深刻的教训。
关于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在论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时,曾提出过“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的方针。这一方针,在当时是十分正确的。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使这一地位不断巩固。因此,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文化的“立”、“流”、“行”就不能不提到首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