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图像世界的密码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 ,其他经济学理论 ,
作者: 段钢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206000版次: 1页数: 224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7881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承载着学界的期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哲学博士文库》面世了。此次推出了它的第一批作品,这是全国有志于经济哲学研究的博士们的共同园地,我们热切地期望:它在不久的将来,将推出更多更优秀的经济哲学专著。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创造历史奇迹的年代。伴随着经济的迅速起飞,市场经济每天都在演绎新的故事,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方式日新月异。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历史画卷。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高度复杂的时代。在这样伟大而复杂的社会面前,一切以人为划分的边界作为自己专业领域的社会科学学科--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显得苍白无力:无论哪种社会现象,已经超越了某个专门学科的领域,必须综合各门学科研究才能搞清其来龙去脉。而哲学,作为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最深层秘密进行思考的思想结晶,能够以其理性的光芒,引导各门学科突破自己专业领域的局限,打开通向客观事物本身的精神之路。
因此,分析当代经济现实,已经离不开哲学。当代经济现实本身的复杂性,人类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价值期待,召唤着学者们要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经济学理论的内在本质,来开拓经济学理论面向现实的道路。这正是当代经济哲学的使命。
经济哲学研究不仅是当代社会的需要,也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所谓哲学,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终极本质、价值理性的追问与探索。这种探索成为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向导。当它构成某一领域后,一门新的科学便诞生了,因此哲学成为当代一切科学之母,当代一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是从哲学的母腹中诞生出来的,经济学也是如此。近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并非经济学家,而是撰写了《道德情操论》的哲学教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为代表,图像产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本书作者提出发展中国图像经济的基本思路,即要在认清中国图像经济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看到图像经济发展的前景,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扩大传媒对图像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对图像产业的支持等,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图像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人类图像发展的历史溯源
二、图像经济在当代
三、图像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产业化方向
四、图像产业的全球化
第二节 图像读写:一个理论研究的新视点
一、认知方式的改变:图像理论研究的重点
二、国内外有关图像的论述
第三节 分析的技术路线
一、图像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取向
二、图像经济哲学范畴
三、图像经济伦理
四、图像经济哲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图像的哲学意识
第一节 从原始图像、认知图像到艺术图像
一、原始图像
二、认知图像
三、艺术图像
第二节 图像与直观
一、对直观的认识
二、直观与视觉思维的形成
三、公众对图像的直观认知特点
第三节 美学背景下的图像表达
一、黑格尔:心灵在图像中的表达
二、海德格尔:图像的存在追问
第四节 图像阐释的不同维度
一、现象学的关照
二、阐释学的立场
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三章 图像的符号内涵
第一节 作为符号存在的图像
一、符号对图像的意义
二、图像符号与拜物教批判
第二节 在象征中获取意义
一、图像的象征
二、图像的象征意义
三、图像符号的象征消费及精神特征
四、图像符号消费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 图像符号的意识形态操控
一、图像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
二、图像的操纵
三、日常生活与图像的现代性批判
第四节 图像符号的批判功能
一、“否定”与“保守”:从马尔库塞到贝尔
二、“景象”与“仿像”:从德波到鲍德里亚
第四章 作为商品的图像
第一节 图像商品的分类和设计特点
一、图像商品的分类
二、图像商品的设计特点
第二节 图像商品属性的现代内涵
一、图像商品的劳动特征
二、图像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三、图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三节 知识和资本:现代图像生产的核心要素
一、劳动者的知识构成是图像生产的核心要素
二、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图像生产的基本要素
三、图像消费观念促进图像生产
四、图像产品的商业价值与消费水平
第五章 图像商品的市场根据
第一节 从偏好到需求
一、图像消费逐渐成为主要生活方式
二、图像市场的偏好与需求
第二节 从消费动机到市场行为
一、图像消费的社会心理需求
二、图像消费的动机与行为
第三节 现代图像商品的稀缺性研判
一、图像资源的稀缺性和供求均衡
二、资源稀缺背景下的消费满足
三、图像商品的供求制约
第四节 两种尺度的并重:市场与社会的关联
一、图像市场的功能
二、图像市场的作用
三、图像市场的负面性
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第六章 市场追求与人文精神的契合
第一节 标准的复制与美感钝化
一、图像生产模式的标准化
二、图像复制的反思
第二节 虚拟的真实与低俗化倾向
一、虚拟导致视觉的异化
二、图像消费的低俗化倾向
第三节 传统的绵延与习俗暗示
一、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承接
二、习俗在图像经济中的作用
第七章 结语:发展中国图像经济
第一节 中国图像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第二节 图像的批量生产与市场管理
第三节 构建中国图像生产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加强中国图像市场的宏观调控
一、图像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导论
第三节分析的技术路线
在经济哲学的方法论上,本书主要围绕哲学和经济学上的几个基本范畴,对图像商品进行理论的解读。遵循从认识论、价值论尺度到经济范畴再到经济伦理取向的基本技术路线,试图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
一、图像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取向
图像的产生是人类为了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努力。人类在进行图像生产时必须围绕着“实现主体的目的”,即“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首先不能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这样的图像生产也就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可以说,图像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图像作为“为我之物”,是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是图像认识论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图像认识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如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就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认识过程之所以具有反复性,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客体属性以及实践水平的制约。就图像认识的发展规律来说,(1)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客体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都是无限的,因此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