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余虹 著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8-8-1字数:版次: 1页数: 22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10106227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禅宗和全真道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流派,通过对二者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特点。
本书从二者的审美本体入手,阐明“禅”和“道”同样重视人自身的心性之美,而心性之美实质上就是生命之美,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比较分析:禅宗注重明心见性,全真讲究性命双修;禅宗“禅悟境界”和全真“仙道境界”的不同追求;禅宗和全真在审美意象、境界上的异同;禅宗和全真审美人格的相似相异。新颖细致的比较分析,展现了宗教与审美之内在联系,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化不同侧面的认识。
作者简介
余虹,1968年生,重庆涪陵人,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在《哲学研究》、《云南社会科学》、《四川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独立完成专著一部,参加编写著作两部。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序
导 言
第一章 “禅”与“道”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第一节 禅中之道与道中之禅 ——“禅”与“道”的交融
一 禅中之道
二 道中之禅
第二节 “心性”之美 ——“禅”与“道”的契合点
一 禅宗心性论
二 全真心性论
三 禅道心性之美
第二章 “顿悟成佛”与“性命双修”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修养论
第一节 “悟”——禅宗审美修养论
一 “顿悟成佛”——禅宗审美体验论
二 “无修之修”——禅宗之审美实践论
第二节 “修”——全真道的审美修养论
一 “性命双修”——生命的双重超越
二 “无心是道”——全真修道之基本原则
三 功行兼备——全真道“以善合真”的审美修养论
四 顿悟渐修——全真道之审美悟修论
第三节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修养论比较
第三章 “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境界论
第一节 “见山只是山” ——禅宗“禅悟境界”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白云稳驾一仙神” ——全真“仙道境界”的审美特质
第三节 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之比较
第四章 “不言之美”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表现论
第一节 “不言之美”——禅道的言说方式
第二节 禅宗与全真道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 禅宗诗歌的审美特质
二 全真道诗歌的审美特质
三 禅宗与全真道诗歌审美特性的比较
第五章 觉悟人格与仙真人格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论
第一节 禅宗之觉悟人格
一 禅宗之“狂诞”人格
二 禅宗之“隐逸”人格
第二节 全真道之仙真人格
一 王重阳之“颠狂”人格
二 丘处机之“济世”人格
三 张三丰之“隐仙”人格
第三节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比较
一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比较总论
二 禅宗之“狂诞”与全真道之“颠狂”人格比较
三 禅宗与全真道“隐逸”人格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禅”与“道”——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禅宗与全真道的出现代表着三教合一的释道文化的成熟。禅宗形成于隋唐,而全真道产生于金元,全真道的产生是基于对唐代钟吕内丹道与禅宗心性论的继承与吸纳。由此,二者在宗教理念、修炼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太多的相似之处,而且,二者的宗教思想都表现出关注现实生活,追求自由人生,重视直觉,关心生命等特点,是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典型体现。
对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皆不能回避对它本体的关注。对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的研究自然应该从其本体论开始,因为它是整个思想的核心和逻辑起点。在中国哲学中本体论更侧重于对对象本原的研究。美学理论认为美本原于生命,生命之源即美之源。那么禅宗与全真宗教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是什么呢?皮朝纲先生指出:“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禅’是(禅宗)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道”历来是道家及道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家及道教美学的最高范畴。潘显一先生在其《大美不言》中说:“道教的‘道’是其最高信仰、教理枢要、宗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道教美学的最高范畴。”“‘道’即美。”可见“禅”与“道”作为禅宗与全真宗教思想的本体范畴,同时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这种宗教与审美本体的一致性源于二者共同的本质:“心”。正如导言中所论,禅宗与全真道以“心”作为宗教修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使宗教修养化为了一种修心修性的人生修养。心乃生命之源,也是美之源,正是在“心”上,禅宗与全真的宗教思想与美学思想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以此为出发点,使宗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成为可能。此章主要通过对“禅”、“道”及其本质“心性”之美的研究,来探究禅宗与全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