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厉无畏等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268000版次: 1页数: 227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745246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一书就是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学科2006年研究报告基础上完成的,按照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模式和路径的研究思路,全书共分三部分八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重点研究和阐述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章。重点研究和阐述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八章。重点研究和阐述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创意产业的缘起及其本质特征
第一节 脱胎并超越文化产业
一 脱胎于文化产业政策
二 超越文化产业
第二节 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一 创意产业改变发展方式
二 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第三节 创意产业的形成条件与特点
一 创意产业的形成条件
二 创意产业的特点
第二章 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 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脉络
一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二 新经济增长理论
三 创意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践轨迹
一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五大转型
二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
三 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是创意产业
第三节 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二 创意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耦合
第三章 资源转化模式
第一节 资源的拓展
一 资源的经济学内涵
二 创意资源的特性
三 创意提高资源转化能力
第二节 主体资源的转化
一 资源生产方式的改造
二 资源组织方式的改造
第三节 资源转化的途径
一 拓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二 促进资源转变成资本
三 创新脑力资源
四 创造情感资源
第四节 创意产业促进资源转化的典型案例
一 兔斯基:网络交流的虚拟使者
二 Loft:创意撬动旧城改造
第四章 结构优化模式
第一节 优化传统产业结构
一 优化产业结构的机理
二 优化产业结构的两种模式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一 价值链模式
二 价值网络模式
三 价值星系模式
第三节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一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二 城市创意产业集群
第四节 创意产业促进结构优化的典型案例
一 上海新天地:成功的创意社区
二 彩铃:传统唱片产业的结构性颠覆
第五章 价值提升模式
第一节 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机制
一 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
二 创意产业的价值实现
第二节 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延伸
一 产业价值链整合的视角
二 产业价值链分解的视角
第三节 创意产业促进价值提升的典型案例
一 Rreadtalk:诉说“面包新语”
二 H&M:演绎“平民时尚”
第六章 市场扩展模式
第一节 文化传播与市场开拓
一 文化是市场开拓的灵魂
二 文化传播开拓市场的模式
第二节 文化创意推进品牌建设
一 文化创意缔造品牌
二 文化创意推进品牌建设的模式
第三节 广告扩大市场规模
一 广告拓展市场空间
二 广告拓展市场的模式
第四节 创意产业促进市场扩张的典型案例
一 “中国大芬”品牌的崛起:中国油画第一村
二 分众传媒:掌控传播渠道获得高额利润
第七章 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与对策
第一节 构建创意文化生态
一 空间布局
二 法律保障
三 文化氛围
第二节 缔造全景产业链
一 建设产业链
二 锻造价值链
第三节 培育消费群体
一 创新顾客价值
二 激发新需求
第四节 融入城市发展
一 融入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 融入城市文脉的延伸
三 融入城市形象的塑造
第五节 引进培养创意人才
一 吸引创意人才
二 培养创意人才
第八章 创意产业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
第一节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一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颢
一 理论认识的模糊
二 园区模式的误区
三 推进机制的散裂
第三节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图景
一 创意产业是上海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二 创意产业转变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路
三 推进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题战略
一 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上海发展创意旅游的战略
三 上海发展创意农业的战略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创意产业的缘起及其本质特征
第一节脱胎并超越文化产业
二超越文化产业
随着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地的兴起,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不断推进,人们对创意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入,认为创意产业是超越文化产业的一种新型产业业态。
西蒙鲁德豪斯认为,英国CITF对创意产业的定义是对艺术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曲解和歪曲,创意产业已经从上述产业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它生产的产品如广告、建筑、服装、手工艺生产中的设计创意,电影、电视生产中的题材构思,出版和软件制作中的选题策划,艺术表演的导演形式,各种产成品的生产工艺、标准以及销售模式等等,已经不是大众消费的最终文化产品,而是文化生产,甚至包括所有其他产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
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中提出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他认为区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词汇具有理论意义,因为这种区分有助于进一步充实有关知识经济及其与文化和创造力的关系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必须有效地捕捉通常由这两个词汇所描述的产业的性质的变化,因为不同的政策体系是作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规则而发挥作用并支持着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
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斯金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霍斯金的定义拓展了创意产业的内涵,把属于自然科学中各个部门的专利研发活动也纳入创意产业,有效地解决了创意活动中科学与文化艺术相分离的问题。这与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简称IIPA)1990年提出的“版权产业”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按照这一概念,美国应该是最早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世界知识产业组织(WIPO)界定的四种版权产业分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版权产业,几乎涵盖了英国创意产业的全部门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