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机车总体及走行部(高等学校教材)[1/1]
![电力机车总体及走行部(高等学校教材)[1/1]](http://image.wangchao.net.cn/small/product/1236606010888.jpg)
分類: 图书,工业技术,汽车与交通运输,铁路运输,
作者: 张效融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442000版次: 1页数: 275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309038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国产电力机车现状,对我国铁路主型电力机车SS3B、SS7作了详细介绍,并涉及了SS4、SS8 、SS9、SS7D、SS7E等高速重载电力机车有关内容。对机车牵引特性、传动、功率等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着重叙述了SS3B、SS7电力机车总体布置及转向架各零部件组成、构造、原理及性能。对机车轴重转移、几何、动力曲线通过作了分析。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院校电力机车专业的本科教材,亦可供从事电力机车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部分章节也可作为培训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列车牵引理论
第一节 动轮与钢轨间黏着
第二节 机车牵引力及限制
第三节 黏着系数
第四节 基本阻力
第五节 附加阻力
第六节 列车运行阻力计算
第七节 列车运动方程
第八节 列车运行状态
第九节 机车功率、牵引特性及列车阻力间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电力机车特性
第一节 电力机车特性控制
第二节 SS7型电力机车特性
第三节 SS3B型电力机车特性
第四节 电力机车牵引特性有效范围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电力机车设备布置与通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SS3B型电力机车的设备布置
第三节 Ss7型电力机车的设备布置
第四节 SS7型电力机车通风系统
第五节 SS3B型电力机车通风系统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电力机车车体、车架与缓冲装置
第一节 车体概述
第二节 车架承载式车体
第三节 整体承载式车体
第四节 SS7型电力机车的车体
第五节 SS3B型电力机车的车体
第六节 牵引缓冲装置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机车转向架
第一节 机车转向架概述
第二节 机车转向架构架概述
第三节 SS7系列机车转向架构架
第四节 SS7系列机车转向架
第五节 SS3B型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
第六节 SS3B型电力机车转向架
第七节 国产各主型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
第八节 国产各主型电力机车转向架
第九节 内燃机车转向架简介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牵引装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SS1、SS3型电力机车牵引销和旁承连接牵引装置
第三节 牵引杆及橡胶堆旁承连接与牵引装置
第四节 牵引杆及高圆弹簧弹性旁承连接牵引装置
第五节 SS17、SS7D型电力机车牵引装置
第六节 运用与维护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电力机车弹簧装置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圆弹簧
第三节 板弹簧
第四节 橡胶弹簧
第五节 组合弹簧的计算
第六节 电力机车一系弹簧与二系弹簧概述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液压减振器与摩擦减振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减振器的类型
第三节 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第四节 液压减振器的测试
第五节 减振器阻力特性的计算与分析
第六节 摩擦减振器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机车轮对组装
第十章 驱动机构
第十一章 机车空气管路系统
第十二章 基础制动装置和手制动装置
第十三章 轴重转移
第十四章 机车几何曲线通过
第十五章 动力曲线通过引起轮轨相互作用力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列车牵引理论
第四节 基本阻力
引起基本阻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机车车辆部件和机车车辆表面与空气的摩擦以及车轮与钢轨的相互摩擦和冲击。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轴颈与轴承之间的摩擦
列车运行时,机车车辆所有轮对的轴颈与轴承之间都将产生摩擦阻力,阻止轮对的转动。这部分阻力与轴荷重、摩擦系数和轮对尺寸有关。轴荷重随机车车辆的质量而定,其中货车的质量变化大,因其载重不同,有空车、重车之分,故对阻力有不同的影响。摩擦系数有较大的范围,它的值受到轴承类型、运行速度、轴颈表面承受的单位压力和润滑油等的影响。
2.车轮与轨面间的滚动摩擦
车轮压在轨面上,轮轨形成椭圆形接触面。当车轮滚动时,轨面因挤压而变形,引起附加阻力,即为滚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受轴重、轮轨材料的硬度、线路质量、车轮半径、运行速度等的影响,其值一般较小。
3.车轮与钢轨间的滑动摩擦
车轮的圆锥形踏面、车轮直径的差异以及某些轮对组装不正确,都将使得车轮在滚动的同时存在纵向和横向的滑动,产生滑动摩擦力。
4.冲击和振动
列车运行时,由于钢轨接缝、轨道不平直以及轮轨擦伤等原因,引起轮轨间的冲击和机车车辆振动的加剧;同时机车车辆间也存在着纵向的冲击和振动。所有这些都将随运行速度增大而加大。
采用长钢轨、保护车轮踏面及做好线路保养工作,都是减少这部分阻力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