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教师:师范生必读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庄辉明主编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9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76326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宗教和神圣联系在一起。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人类知识视野的拓展、人对自身存在意义诠释的世俗化,以及专门化培养培训的出现,教师职业的神圣价值被逐步消解,变成了一种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才能够充分胜任的世俗职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教师被赋予不同的社会身份和意义,寄托的则是人类对道德、智慧、理想的不懈追求。
尽管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越来越丰富,在教师为何教、如何教以及怎样教得更好等诸多问题上,给出了很多值得探讨的研究结论,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即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经验与教育智慧成长的基石。显然,把教学工作所处的时间、空间和教学材料、教学对象等整合成集思维与实践于一体的教学过程,对于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不算是难事,但对于在读的师范生和新任教师来说,却实非易事。
目录
序于无声处见真功夫
第一章明天的教师与教育的未来
一、教师是什么
(一)格言的启示
(二)教师——沿历史之河前行
(三)教师的职业特点
二、走向明天的教师
(一)明天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二)在夹缝中建构教育的信念
(三)明天的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
三、教师发展为教育实践带来了什么
(一)教师发展——生命个体的成长
(二)教师发展的载体——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
的转型
(三)以教学为媒介的知识的传承
(四)以管理为手段的班主任工作
(五)教育科研——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困惑的旁白——走出职业准备的误区
(一)角色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二)理想标准和实际状况的反差
(三)新理念与旧评价的背离
(四)胸怀大志与成效低微的矛盾
第二章怎样看待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社会作用
(二)教师的政治地位
(三)教师的经济待遇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
(五)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策略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一)引导促进者角色
(二)参与者角色
(三)开发利用者角色
(四)湃价者角色
(五)研究者角色
三、教师肩负的使命
(一)培养新一代的性格和精神
(二)提高学生辨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生学会学习
(四)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
四、教师的职业要求
(一)国家对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
(二)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五、教师享有的权利
(一)教育教学权
(二)专业发展权
(三)参与管理权
六、教师履行的义务
(一)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义务
(二)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的义务
(三)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水平的义务
七、与教师权利和义务相关的法律责任
(一)侵犯教师权益的组织或个人应负的法律责任
(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负的法律责任
八、教师的待遇
(一)教师的工资、津贴和补贴
(二)教师的福利待遇
九、教师的职务
(一)小学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职责及评审
(二)中学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职责及评审
……
第三章走进新环境——新教师的环境指南
第四章教师怎样组织教学
第五章怎样做班主任
第六章新教师怎样做研究
书摘插图
第一章明天的教师与教育的未来
一、教师是什么
(一)格言的启示
唐人韩愈曾作《师说》,其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诵至今。意思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还要解答学生在读书和为人处世上面临的疑惑。在韩愈看来,这样的教师才是楷模。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从法律的视角对教师职业所作的界定。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用赞美的语言给予教师很高的评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孺子牛”,这些亲切而有诗意的话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与厚爱,也反映出教师所具有的崇高的社会地位。
进入21世纪,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越来越被看作是一种连续性的、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应该关注什么,又要去做什么,成为当代教育研究与实践共同关注的话题。毋庸置疑,教师依然要去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未来的教师应该从这三种要素中更多地去理解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种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育中要把激励思考、鼓励创新当作重要的标准,培养学生具有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从人的视角理解教育,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教师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施拉特先生也将学生的发展看作是生命的变化,所谓生命正是鲜活个体的呈现。教师在塑造生命个体的同时,自身也应该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