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话语解魅与制度构筑(诉讼法学文库6)诉讼法学文库

分類: 图书,法律,诉讼法/程序法,证据,
作者: 林喜芬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1字数:版次: 1页数: 361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39253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诉讼法学文库》是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开放的大型专著丛书。自2001年面世以来,已出版发行了60部以诉讼原理、诉讼规律为内容且有新意、有深度、有分量的专著、译著、对公安、司法工作有指导意义,对立法工作有参考价值。其中已有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内容简介
本书对刑事程序领域中凸显“手段评断结果”、“程序驳难实体”、“正义否定真实”等理念的制度机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一系列专题性、多视角的研究。在话语解魅层面,分别以刑事证据制度的现代转型为理论背景、以程序性制裁理论为理论框架、以中美话语资源的梳理为理论线索、以如何选取制度基石为理论落脚,诠释了我国司法改革进程中就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采取的认知理念。在制度构筑层面,通过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定位、国际趋势、言词性非法证据、实物性非法证据的排除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考察,提出了我国程序法治化进程中就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采取的变迁进路。
作者简介
林喜芬,1982年生,天津市静海人,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2000年进入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法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免试保送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进入四川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刑事证据法学。在《比较法研究》、《政法论坛》、《法律科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参加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
目录
前言
上篇 话语解魅
第一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现代性转型:基于排除规则的分析
第一节 导论:论争的展开与论题的引出
第二节 西方刑事证据法发展的两大主题
一、从证明性到可采性
二、从统一性到独立性
第三节 中国刑事证据法的缺陷:制度、实践与话语
一、立法表达的核心定位偏差
二、实践运行的效果不容乐观
三、理论进路的设定存在误区
第四节 中国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
一、法学品性的回归:实现证据学和证据法学的两分
二、人权法学品性的回归:从取证规则为中心到可采性规则为中心
三、程序法学品性的回归:从依附性程序裁判到有限独立的程序裁判
第二章 程序性制裁理论的理论反思:基于排除规则的分析
第一节 导论:程序性制裁理论及其理论功绩
第二节 程序性制裁理论的局限:理论反思与实践检讨
一、理论反思:程序性制裁理论的逻辑缺陷
二、实践检讨:程序性制裁机制的应用局限
第三节 程序性制裁的中国前景:价值重估与制度构筑
一、程序性制裁的价值重估
二、程序性制裁的制度构筑
第三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观点争鸣:中美语境的双重考察
第一节 中国语境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争:理论憧憬与改革进路
一、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憧憬:结构理路与功能理路
二、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改革进路:整体革新与渐进改良
三、中国语境知识资源的批判性整合
第二节 美国语境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论争:理论立场与改革取向
一、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立场:质疑与赞成
二、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改革取向:废弃与修订
三、美国语境知识资源的反思性解读
第四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石:历史流变与功能设定
第一节 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理论基础的历史流变
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观念史流变之判例梳理
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观念史流变之深度反思
第二节 各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理论基础的比较评析
一、司法廉洁说:其他法域排除规则理论基础的模式界定
二、局限与趋势:不同法域排除规则理论基础的比较评析
第三节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理论基础的模式选择
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理论基础之立场设定
二、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理论基础之模式选择
下篇 制度构筑
第五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律位阶:立法例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定位的理论争议:以美国为例
一、宪法基本权利抑或司法救济机制
二、作为权利救济机制有无替代机制
三、作为权利救济机制有无必要“宪法化”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制度定位的比较法考察
一、美国
二、德国
三、加拿大
第三节 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制度定位:反思与前瞻
一、反思: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宪法化
二、前瞻: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化
第六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比较法制:衍生史与制度构型
第一节 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衍生史及其制度特征
一、作为宪法第四修正案救济机制的证据排除规则
二、作为宪法第五修正案救济机制的证据排除规则
三、作为其他宪法修正案救济机制的证据排除规则
第二节 其他法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衍生史及其制度特征
一、英国
二、加拿大
三、德国
四、我国台湾地区
第三节 共性与差异:域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般总结
一、共性趋势
二、差异比较
第七章 言词性非法证据的排除模式:理论反思与疑难破解
第一节 侦查程序中的权利告知及其法律效力
一、侦查程序中权利告知的制度机理
二、侦查程序中权利告知的法律效力
三、我国侦查程序权利告知体系的构筑与改良
第二节 侦查程序中的讯问技术及其法律效力
一、问题的导出:两种侦查讯问技术及合法化
二、侦查讯问合法化的域外基准:口供任意性
三、侦查讯问合法化的本土反思:实践解读与转型进路
第八章 实物性非法证据的排除模式:利益权衡与客观基准
第一节 利益权衡方法:学说起源及其延伸
一、利益权衡方法在两大法系的学说起源
二、利益权衡方法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延伸
第二节 非法实物证据之排除模式:利益权衡及其类型
一、美国:实践意义的利益权衡模式
二、德国与加拿大:规范意义的利益权衡模式
三、新西兰:转型意义的利益权衡模式
第三节 利益权衡模式之运行局限:非客观化及其危害
第四节 利益权衡模式之客观诉求:变革方略及其基准
一、利益权衡的范围
二、利益权衡的方法
三、利益权衡的审查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 话语解魅
第一章 刑事证据制度的现代性转型:基于排除规则的分析
第一节导论:论争的展开与论题的引出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是指具有侦查权的执法主体因搜证手段或执法方式违反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侵犯到公民宪法权利或法定权利,从而导致所获取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被法院所采纳的证据规则。由于它涉及“事实维度的实体真实”与“价值维度的程序正义”之权衡,自其在美国发端之日起学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其的争论和诘难,如美国知名刑事诉讼法学家唐纳德•吉普斯教授所言,“在美国法领域,很少有议题能像围绕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聚讼一样充满着苦味和张力”,尽管如此,它在美国宪法性刑事程序及证据领域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制度地位。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最早可以追溯至美国1886年的Boyd v.united States判例,但该案是一个涉及关税方面的案件,与刑事司法关系并不大。真正相关的判例是1914年的Weeks v.United States寨,因此该证据规则又被称为Boyd-Weeks证据排除规则。在Weeks案中被告Weeks透过邮局签赌而被逮捕,但警察在逮捕被告时并无令状,而且警察在实施逮捕后又到被告人家中进行了两次搜查,并扣押了若干物品和信件,进而以此为证据对被告人提起了指控。在该案的审理过程中,被告抗辩警察无令状进人其住宅实施搜查,属于违法搜查;相反,警察则答辩其所实施的行为是附带搜查,属于合法搜查。最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采纳了被告人的抗辩,认为警察虽然可以实施附带搜查,但搜查对象应仅限于“人身”,而不能及于“处所”,逮捕后实施的两次搜查均属于违法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