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延安大学史》编委会编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54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326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延安大学是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和教育部机关党校培训基地。学校依托六大教育基地,创办“窑洞大学”和“泽东干部学院”,充分发挥面向全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功能,使其成为新时期延安精神的传播中心。
延安大学在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作风,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民主革命时期的主要经验是: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贯彻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向,努力建立健全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教育工作;实行文化教育中的统一战线的方针,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加强政治工作,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办学的革命精神等等。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目录
绪论延安大学在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延安大学(1937-1949)
第一章从陕北公学到延安大学的成立
第一节抗战初期延安干部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陕北公学
第三节中国女子大学
第四节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第五节 中共中央对三校的支持
第六节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第二章延安大学在整风运动中的调整与壮大
第一节延安大学的整风运动
第二节两次合并与延安大学的发展壮大
第三节延安大学在整风中的审干
第四节延安大学的大生产运动
第三章 陆续并入延安大学的五所院校
第一节鲁迅艺术文学院
第二节自然科学院
第三节民族学院
第四节新文字干部学校
第五节行政学院
第四章教育改革后的延安大学
第一节行政体制与组织机构
第二节教育方针与教学制度
第三节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
第四节思想政治教育与民主管理
第五节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学的办学成就与特色
第五章解放战争中的延安大学
第一节抗战胜利后延安大学的变迁和教育活动
第二节转战陕甘晋,实施战时教育
第三节重返延安后学校的恢复与发展
第四节制定建校新方针、恢复新型正规教育
第五节延安大学分校
第六节党团组织与校长负责制
第七节延安大学附属单位
第八节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的办学成就与特色
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安大学(1949-1977)
第六章延安大学的恢复重建
第一节延安大学易名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第二节恢复重建初期的延安大学
第三节延安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节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第七章“文化大革命”中的延安大学
第一节在曲折中发展
第二节动荡不安的岁月
第三节教学与工作秩序的逐步恢复
第三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延安大学(1977-2007)
第八章健康发展的延安大学
第一节拨乱反正、确立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
第二节教学与科研
第三节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
第九章稳步发展中的延安大学
第十章快速发展中的延安大学
第十一章突破性发展的延安大学
附录校史人物及附属单位、独立学院
一、校史人物(以建国前为限)
二、附属单位
三、独立学院: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延安大学(1937-1949)
第一章从陕北公学到延安大学的成立
第一节抗战初期延安干部教育的兴起
二、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与延安干部教育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日战争的领导责任,就必须造就千百万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干部。对于这一点中共一直有着深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源于由共产国际而来的苏俄革命理论影响。列宁曾认为,“我们公开声明,所谓学校可以脱离生活,可以脱离政治,这是撒谎骗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便践行了列宁的主张,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始终强调“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教育不能脱离政治,不能脱离生活”。19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了平民女学,首次开始探索党支持教育、创办学校的道路。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创建了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工农红军大学、中央列宁师范学校等,以培养各类干部与人才为革命服务。
当长征至陕北且形势稳定后,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明确将国防教育,即抗日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对当时时局进行分析。分析中认为,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矛盾的变化必然导致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分析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随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针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毛泽东曾说:“政治方针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迫切地将干部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当时既有现实需要的迫切性,也有其实现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