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修—赏音析乐方法论

分類: 图书,艺术,音乐,理论/欣赏,
作者: 刘丽英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310000版次: 1页数: 371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1007021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欣赏音乐,需要聆听,更需要善于聆听。本书以全方位的视角,引领您从旋律中读出乐“眼”、从体裁的“型”中品出题材“味”,从标题音乐中读出“情景”,从非标题音乐中感悟心灵,让人明白赏乐一如品人以及曲式结构和乐思发展对音乐的重要性。
了解音乐家,需要聆听,也需要善于聆听,本书循着中外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带着您造访一位位独树一帜、代表时代风格的作曲家以及他们不配的作品。
作者简介
刘丽英,女,祖籍山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协数字化音乐学会会员、《云岭歌声》编委。西南师大音乐系毕业,南京师大音乐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鬯任昆明师专音乐系(教研室)主任、云南师大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现为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曾受聘国家教委编写全国师专音乐专业统编教材《基础乐理》及全国高校音乐选修课统编教材《大学综合性音乐》。出版歌曲集《遥远的女儿国》,音乐作品在人民音乐出版裢、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音乐周报社等单位出版的刊物上发表并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在省级及全国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获教育部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奖。
目录
绪言
析乐篇:知识的储备
一、中西比较——音乐的源与流
二、从音乐旋律中读出“乐眼”
三、赏乐一如品人
四、从音乐分类中感受乐音色彩
五、曲式结构——规矩,乐思发展——方圆
六、标题音乐——读出“情景”非标题音乐——感悟心灵
七、标题音乐的几种创作手法
八、从体裁的“型”中品出题材的“味”
赏音篇:中外名家名曲
一、中国古代名家经典赏析
1.天下妙手——伯牙
琴曲《流水》
2.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家——孔子
琴曲《幽兰》
3.女神童——蔡琰
琴曲《胡笳十八拍》
4.文人音乐家——阮籍
琴曲《酒狂》
5.江左第一笛手——桓伊
琴曲《梅花三弄》
6.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李隆基
歌舞曲《霓裳羽衣曲》
7.词曲圣手——姜夔
歌曲《扬州慢》
歌曲《凄凉犯》
8.宋代古琴艺术集大成者——郭沔
琴曲《潇湘水云》
9.明清琵琶高手——汤应曾
琵琶曲《十面埋伏》
二、中国近现代名家经典赏析
1.中国近代音乐先驱——沈心工
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2.近代新音乐早期启蒙者——李叔同
学堂乐歌《送别》
学堂乐歌《祖国歌》
合唱《春游》
3.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奠基者——萧友梅
歌曲《问》
齐唱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4.创办我国儿童歌舞剧的鼻祖——黎锦辉
儿童歌舞剧《喜鹊与小孩》
5.语言学博士音乐家——赵元任
独唱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
独唱、合唱《海韵》
……
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一、中西比较——音乐的源与流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藉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如果用更为通俗的语言解释,音乐就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表情的艺术”。(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它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连接着古今——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高山流水》,欧洲中世纪的《哈利路亚》,依然在我们耳畔回响。它以一种超越地域的力量,沟通着不同肤色的人们的心灵——“唱着她能找到自己同志”(列宁《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为人类描绘着世界大同的《欢乐颂》,都能被世间不同信仰的人所接受。正如李斯特所说: “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
关于音乐二字,就中西而言,我们可从音乐一词的源与流加以比较,其“源”则应包含它的词义和“词形”,而“流”则主要指它的历史“文化流”的发展脉络以及流变过程。
关于词义,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之前,“音”和“乐”被作为具有独立含义的两个词而独立使用。先秦典籍《乐记》是这样来解释“音”与“乐”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