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医养生

分類: 图书,保健/心理健康,中医保健,
作者: 蒲志兰,李桐著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96000版次: 1页数: 163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61274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掌握真正的中医养生方法,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养生学的书籍从古到今汗牛充栋,但也难免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共存。由当代中医学泰斗蒲辅周之女、著名中医蒲志兰编著的“四季中医养生”系列读物,力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客观真实地把中医养生学的真谛、精华介绍给读者,使你能够一看就懂,懂了就能做,做了就有效,从而帮助大家学会养生,拥有健康的生活。
《秋季中医养生》为此系列读物的秋季卷,作者以平实、易懂的文字,从秋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秋季的精神养生、秋季饮食调摄、秋季生活保健,以及秋季的运动锻炼和秋季的易感疾病及对策等六个方面,给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健康养生指南。
作者简介
蒲志兰,出生于中医专家,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之女。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在治疗中始终贯彻天人合一的原则,并极力推崇中医预防为先“治未病”的学术观点,潜心研究中医养生学说,并将中医的养生学与临床防病治病相结合,使中医养生学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应用。
目录
关于中医养生(代序)
一审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不朽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
二中医养生的特点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四 中医养生的核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不可不知的几大中医名词(三)
一症、证、病与辨证论治
二病因
三病机
四 神
第一章秋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
一秋季的特点
二秋季的养生原则
①调整作息
②养阴润燥
③使情志安宁
④秋凉乍寒适当“冻”
第二章秋季的精神调养
一养生重在养心
二秋季要防秋悲
三怎样消除“悲秋”的情绪?
①用光明驱走忧郁
②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③饮食也能滋养好心情
④注重精神修养
四老人如何防悲秋
五抑郁情绪早预防
第三章秋季饮食调摄
一秋季的饮食原则
①秋季饮食要“少辛增酸”
②秋季养阴以滋润为主
③秋季防肥胖
④要防止“秋瓜坏肚”
⑤秋季要合理进补
二秋季的有益食物
①蔬菜类
②水果类
③其他类
④肉蛋类
⑤植物药
三秋季养生粥
四滋阴养颜药膳
五秋季饮食的禁忌
第四章秋季生活保健
一穿衣篇
①春捂秋冻
②不可过冻
二护肤篇
①保湿
②防晒
③药物美容
④按摩美容
⑤精神美容
⑥秋季防唇干
⑦秋季护手
⑧秋季洗澡
三秋季睡眠养生篇
①秋季卧向
②秋凉时分睡眠应该注意的事项
四秋季晨练篇
①晨练也要讲科学
②晨练前宜先排便
③秋季养肺五法
五 房事养生篇
①房事乃自然之道
②小动作也能强肾
③房事注意事项
④食疗补肾
第五章秋季的运动养生
一中医养生术之一——气功
①静功
②动功
③气功锻炼异常反应
二重阳节时登高
三走路是最好的运动
四秋季运动注意事项
第六章秋季的防病保健
一支扡管炎及哮喘的防治
①预防
②食疗调理
③治疗
二秋燥咽炎需防治
①预防
②治疗
三心脑血管疾病
①预防
②治疗
四便秘的防治
①便秘的类型
②预防
③治疗
④蜂蜜治疗便秘食疗方
五小儿秋季腹泻的防治
①预防
②治疗
六防胃病复发
①预防
②中成药治疗
七秋季防脱发
①预防
②治疗
书摘插图
第一章秋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
一、秋季的特点
秋兰月指的是九、十、十一月三个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在这三个月中,天气由热转凉,再幽凉转寒,是夏季和秋季的过渡,气候适宜,天地万物都平和安定,是为“容平”,虽然时而有秋风劲急,但总的来说是物色清明。正如《管予》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时至秋令,碧空如洗,地气清肃,秋风送爽,万物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秋季的气候特点为由热转寒,处于阳消阴长的避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秋季的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就是秋季养生的总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