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名媛王昭君(上下)/高阳作品集之十
分類: 图书,小说,历史,
作者: 高阳 著
出 版 社: 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1字数: 539000版次: 1页数: 全两册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16开印次: 2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130935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古今诗篇咏其事者无数,而以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为千古绝唱,高阳考试正史及《西京杂记》《三辅黄图》等野史、详写事件始末,尤着重于描述造成昭君不幸的由来,以及汉朝后宫的形形色色奇闻逸事,堪称为作。
内容简介
王昭君是蜚声史简的历史人物,也是历代文人学者不断吟咏,情有独钟的传奇女子。
高阳通过缜密的历史考证,再现了汉宫内尔虞我诈、形形色色的内幕。
真实演绎了昭君入宫后,周遭和时世的风云万变,直至她最后为家为国出塞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千古绝唱跃然纸上。
坎坷的身世背后是叵测的人心,荣华富贵的烟云之后是一个伶仃女子此恨绵绵的心灵写照。高阳用饱蘸深情的笔墨书写了一个女人大写的“命运” 。声声委婉,字字珠玑。
高阳的笔下,不乏鲜明的人物——无论是可歌可泣的主人公,还是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早已灰飞烟灭的角色,都会带给你一种活生生的感觉。缇萦是中国孝道的典范,却对当下的现实社会构成了强烈的讽刺。她是汉代名医淳于意的女儿。在父亲为奸人所害、身陷囹圄之际,她不畏艰辛一路照顾为押解送京的父亲,到了京城更是犯跸为父请罪。其行为动摇了苛酷的制度,昏庸的官府以及天下人冷漠的心。
作者简介
华人文化圈套这样评价:“写人性、高阳写出了怨而不怒,冷静客观的气质:写斗争,高阳切中了权利欲望对人性的腐蚀;写风格,高阳更为读者勾绘出一幅绚丽壮阔、气质非凡的景致,堪称一部民俗变迁史然而,高阳的作品不仅在质上获得了肯定,产量更是惊人。”
高最(1926~1992),台湾著名作家,本名许晏骈,字雁冰,笔名郡望,吏鱼曾在台湾空军服役,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一度出任台湾,中央日报特约主笔。
大陆读者所熟悉的,《慈禧全传》及胡雪岩三部曲《胡雪岩》、《红顶商人》、《灯火楼台》,确立了他法代首席历史小说家的地位。
高阳著述丰富,一生著作90余部,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人们以“有村镇处有高阳”来描述高阳作品在华人社会的受欢迎程度,1992年,他走完人生最后历程……一则挽联“文章憎命达,诗酒风流李太白;才学著书多,古今殷鉴罗贯中”,高度概括了高阳非凡的成就。
目录
代序:半壶酒一春秋/高阳其人其事其作
汉宫名媛王昭君
秭归选秀
初入长安
掖庭内幕
画像风波
呼韩邪进京
册封“宁胡长公主”
后宫惊艳
追捕毛延寿
姊妹情深
韩文代嫁
智捉毛延寿
毛延寿背叛
册封明妃
赵美之死
烽烟再起
匡衡出关
昭君赐死
打入冷宫
各施诡计
皇帝夜探昭君
深明大义
誓师匈奴
韩文见驾
智骗毛延寿
毛延寿中计
石显纳宠
昭君辞行
面见太后求懿旨
匡衡用计保平安
大义出塞
附:汉代名媛缇萦
淳于意师出阳庆
阿文闯祸被逐师门
缇萦阿文私定终身
不事权贵惹祸上身
徒弟为师四处奔走
阳虚侯奉命进京
淳于意被捕入狱
紧急时刻朱文现身
孝女伴父进京
各路游侠勇相助
忠心卫媪染重恙
邹哲智出奇策
缇萦舍身救父
附录一:高阳大事年表
附录二:高阳作品表
书摘插图
汉宫名媛王昭君
秭归选秀
秭归县的大堂,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张灯结彩,喜气洋溢,里里外外到处是笑脸。有的是觉得新奇有趣的笑,有的是憧憬着荣华富贵的笑,有的是自鸣得意的笑,但也有用脂粉遮掩了泪痕,强作欢颜的笑。
大致说来,秭归县的美人,只要是未曾出嫁的,都集中在这里了——朝廷采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尽管诏书中煌煌申明,以德为主,仪容并非所重,只要平头整脸,身无恶疾,皆有入选的资格。可是谁都知道,人选的主要条件是色!因此,平素有艳名而又不愿选人深宫的,早在诏书下达之时,便急急忙忙地物色儿郎,草草婚嫁。这半年以来,办喜事的人,比平常多了三倍。
这一来剩下的美人就不多了。选美的钦使、掖庭令孙镇,大为失望,不断地皱眉、摇头,喃喃自语:“千城易得,一美难求!”
“钦使说哪里话!”有个待选的蓬门碧玉,心直口快,不服气地抗议,“有位美人,不但秭归第一,只怕天下也是第一!”
“喔?”孙镇动容了,“你说,是谁?”
话是说出口了,却大为懊悔。她嗫嚅着说:“我是说着玩的!哪里有什么天下第一美人?”
孙镇已当了二十年的掖庭令,后宫佳丽,何止三千?成天在脂粉丛中打滚,将女孩儿的心理摸得熟透熟透,知道她的话不假,只是忽生顾忌,故而改口。如果逼着问,当然可以问得出实话,但可能会别生枝节,反为不妙,所以一笑置之。只问她的姓名。
“我叫林采。双木林,采选的采。”
“看你口齿伶俐,也有可采之处!”
陪侍在旁的秭归县令陈和,立即高声说道:“取中林采!”
孙镇不过是那么一句话,人选与否,犹在考虑,陈和自作主张地作了这么一个决定,使得他颇为不悦,但也不能不算,只好承认:“取中林采。”
因为如此,他就不肯轻易发言了,看来看去,一直看到离末尾只剩五六个人了,第二个还没有选出来,陈和不免着急,赔笑问道:“莫非再没有能中法眼的?”
孙镇犹未答言,有个圆圆面孔,喜气迎人的女郎,笑盈盈地向他行礼,用很清脆的声音说:“钦使安好!”
“你倒很懂礼节。”
“懂礼节就好!”陈和一旁接口,“宫廷中礼节最要紧。”
孙镇不置可否,只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赵美。”
“赵美?”
是疑问的口气,便意味着有名实不符之感。陈和急忙成人之美,“钦使,”他说,“美有各种各样的美,有的人,初看不错,再看不过如此,越看越不顺眼;有的人呢,初看似乎平庸,再看有点味道,而越看越美。拙见钦使以为如何?”
“嗯,嗯!高见,高见。”孙镇敷衍着。
“钦使,”陈和又说,“这赵美是官男之相,主理贵子。”
这句话倒是打动了孙镇,他点点头说:“可取者大概在这一点了!也罢,选上她一个。”
于是看到末尾又回头,总算勉强又选中一个,名叫韩文,定额四名,还差一个。陈和看孙镇大有再也不屑一顾之意,便又说道:“钦使,请再看看,可有遗珠?”
“不必再看了,本无珍珠,何遗可言?”
“那,不还差一名吗?”
“是的,我知道。”说完,孙镇便管自回到别室休息去了。
陈和情知不妙,但不便追了去问,先料理了中选的林、赵、韩三家该送的羊酒彩礼,鼓吹前导,亲身登门道贺。一家一家走完,回到衙门,已近黄昏。置酒款待钦使之时,方始从容叩问。
“钦使,尚差一名,是宁缺毋滥呢,还是另行复选?”
“既不可缺,亦不可滥,另行复选,亦嫌费事。”孙镇答说:“我看,林采口中的天下第一美人,不妨叫来看一看。”
陈和听得这话,心中一跳。“林采胡说八道!”他说,“哪里有什么第一美人,秭归自从出了‘三闾大夫’师徒二人,秀气都拔尽了,至今男子不文,女子不美。钦使莫轻信妄言!”
“三闾大夫”就是作《离骚》的屈原,他的徒弟是指一代才人的宋玉,相传都是秭归的土著。师弟皆善辞赋,瑰奇伟丽,冠绝古今,所以陈和有此说法,然而毫无效果。
“陈兄,”孙镇正色说道,“美人如日月星辰,纵或一时为浮云所掩,终必大放光芒,为世人所共见。倘或真如足下所说,秭归的秀气为屈原、宋玉拔尽了,至今男子不文,女子不美,自无话说。万一真的出现了天下第一美人,而且早就是足下的子民,那时候,陈兄,这欺君之罪,恐怕你当不起!”
事态严重了!做主人的陈和,如芒刺在背,大为不安一原来林采的话,一点不假,秭归确有国色,只是父母视如性命,舍不得她远离膝下,所以一闻采选的信息,在陈和那里行了重贿,得以剔除在候选的名单之外。不想林采多嘴,而孙镇精明,看来是瞒不过了。
孙镇从陈和脸上,看到他心里,知道可处死刑的“欺君之罪”四字吓倒了他。只是话说得太硬,无法弯得过来,须为他找个开脱的借口,事情才能转圜。
于是,他略想一想说道:“陈兄,你到任未几,只怕地方上的情形还不太熟悉。明天不妨多派出人去,留意访一访,果然有此一美,选人深宫,天子宠幸,于足下的前程,亦有锦上添花之妙!”
先作威胁,继以利诱,又为他留下挽回的余地,陈和的嘴怎么还硬得起来?一连声地说:“是,是!谨遵台命。”
第二天一早,陈和派人去召请一位绅士,名叫王襄,此人当过传宣王命的“谒者”,久在胡地,以后弃政从商,与匈奴从事贸易,挣了极大一份家财,暮年思乡,叶落归根,回到秭归定居,不过一年有余,就以家业殷厚,赋性慷慨,所以很快地便成了本地的一位大绅士,颇得陈和的尊敬。
奉召到了县衙,后堂相见。王襄一眼望到几案上,便是一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四镒黄金,他认得出,正就是自己送陈和的原物。
“王公!事不谐矣!”
“贤父母何出此言?”王襄急急问道,“是不是出了变故?”
“事出意外!”陈和蹙眉答说,“都只为一个姓林的多嘴,说得一句‘秭归第一美人’,钦使已经发觉了,昨夜发话,倘有这么一位美人,匿不报选,将来要治我以‘欺君之罪’。这不是儿戏之事!王公,厚贶心领。方命之处,并乞见谅。”
说到这里喊一声:“来啊!”
伺候起居的一个童儿应声而至,在陈和指挥之下,将那四镒黄金,用包袱包好,放在王襄面前。
“厚赠奉璧!”陈和拱拱手说,“效劳不周,歉疚之至。”
“不,不!区区不腆之仪,仍请笑纳。”王襄将一包黄金推了过去,随即起身说道,“告辞!”
“王公!”陈和握住他的手臂,怔怔地半晌做不得声。
他这难以启齿而又必须要有结果的心事,王襄是充分了解的。黄金退回,女儿就要送出去了!可是,他却不能在此时作任何承诺,唯有装聋作哑地保持沉默。
这就逼得陈和不能不开口了。正在考虑如何措辞之际,童儿走来通报:“钦使来了!”
人随声到,孙镇已从别室缓步而来。陈和大感窘迫,首先要处置的是那四镒黄金,受贿的真赃俱在,落入孙镇眼中,异常不妥。幸而那童几很机警,趁王襄趋前迎接,挡住了孙镇视线的机会,眼明手快地将一包黄金移了开去。
这下,陈和才得放心,定定神为王襄引见:“这位是朝廷特派的孙钦使。”
“王襄参见钦使!”
“不敢当,不敢当!王公请坐。”
王襄急忙欠身逊谢:“尊称不敢当!”
“也不算尊称。足下为国宣过劳。如今优游林下,年高德劭,怎么当不得这个称呼?请坐,请坐!”
于是孙镇与王襄相向而坐,陈和在客座相陪。略略作了几句寒暄,做主人的渐渐导入正题。
“王公,”陈和说道,“钦使千里迢迢,可说是专为令爱而来的。”
“正是!”孙镇接口,“久闻令爱德容言工,四德具备,一旦选入深宫,必蒙恩宠。老夫先致贺了!”
“岂敢,岂敢!”王襄惶恐地说,“钦使对小女过奖太甚,将来一定会失望。”
“哪里的话,”陈和趁机说道,“何不此刻就烦尊驾将令爱接了来,容我们一瞻颜色?”
“这却有些难处!”王襄答说,“小女不在归州。”
“不在归州?”陈和不免一惊。
“是的。小女随她两个兄长打猎去了。”
此言一出,孙镇与陈和相互看了一眼。两人都不肯信他的话,而且孙镇有些不悦。“这也奇了!”他沉下脸来说,“深闺弱质,还能骑马射箭不成?”
“这有个缘故。小可自辞官以后,久在西北边境经商,所以小女也能像匈奴女子那样,骑马打猎。”
孙镇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原来如此!”他问,“令郎、令爱去打猎,哪天回来?”
“我想,大雪封山以前,总得回家。”
由于这句话,使得孙镇脸上的皮肉又绷紧了,看着陈和冷冷地说:“如今才初秋,下雪还有两三个月。”
“钦使怎么能等两三个月?”陈和的神色也不好看了,“我想一定可以找得回来!令郎、令爱去打猎,不能漫无目标,总有个方向吧?”
“大概在北面。”
“北面什么地方呢?”陈和板着脸说,“彼此要相见以诚才好!”
这竟有点教训的口吻了!王襄心里很不是味道,同时也有深深的警惕,想了一下答说:“大概是在八学士山。”
能说明确实的地点,便是肯合作的表示,陈和便又用抚慰的语气说:“八学士山离城只有十里路,来去也很方便。王公请你赶快派人把令爱接回来!以令爱的才貌双全,何愁不得恩宠?王公,你荣宗耀祖、光大门楣的机会到了!”
王襄点点头,便待起身告辞,孙镇却还有话说:“这是公事,得有一道手续。王公,令爱是何芳名,多大年纪?”
“小女单名一个嫱字,别号昭君,今年十八岁。”
“是了!”孙镇即唤来登录名簿的小吏,当面交代:“今有秭归县民王襄,面报其女王嫱,别号昭君,年十八岁,候选人宫。”
原来这是一计,让王襄亲口报了名,便再也不能抵赖了。
“我可不要这种荣宗耀祖、光大门楣的机会!”王夫人斩钉截铁地说,“我只要我的女儿!”
“夫人,你不要太固执!我又何尝舍得?只为有人多了句嘴,连县官都庇护不得。皇命所关,谁敢不遵?你要往宽处去想才是。”
“我不管。要我的女儿可以,先拿把刀来把我杀掉!”
竟到了无可理喻的程度。王襄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搓了半天的手,叹口气说:“只怪你的肚子太争气,生了这么一个秭归第一的女子。为女儿,我也是什么办法都想到了,你如今仍旧不肯听劝,那也没有别的法子,只好我去下狱受罪。”
这一层,王夫人当然也想到过。她的看法是,“天大的官司,地大的银子”,只要不惜倾家荡产,总可以把丈夫救出来。但这个看法只能做,不能说,一说出来便仿佛是忍心让丈夫下狱,夫妻的情义何在?因此,这时候只好沉默。
于是,站在她身后的侍儿小翠,拉一拉王夫人的衣服。王襄眼尖看到了,大声叱斥:“小翠,你又在捣什么鬼?”
“总管等着夫人给钥匙,开仓库。”
王夫人一听便能会意,立即接口:“啊,我倒忘了!”她站起身来,“等我先去交代了钥匙再说。”
原来让昭君跟着他两位兄长,一位表兄去打猎,本有让她远避之意。此时小翠献计,不必跟王襄争执,只派人到八学士山去寻着昭君,叮嘱她到表兄家暂住,岂不就轻易躲过了难关?
王夫人认为此计大妙,吩咐照办。然后回到丈夫那里,装模作样地争执了好一会儿,才做出无可奈何而让步的表情,叹了气说:“好了,随你吧!反正女儿又不是我一个人的。”
于是王襄派了一名年轻力壮的仆人王兴,郑重交代:“你马上到八学士山去找着大爷、二爷跟小姐,关照他们立刻赶回来!话不必多说,倘或问你是何要紧事,你就说不知道好了。”
尽管王兴机警干练,毕竟晚了一步,以至于扑了个空。不过搜索查访,小主人的行踪,大致可以推断出来,对主人不能说是没有交代,因而连夜赶回来复命。
“大爷、二爷、小姐,一定是跟表少爷回巴东了!”王兴这样报告,“我问了好些人,都说是往西面出山的。正是到巴东的大路。”
“那么,你怎么不赶了去呢?”
“来不及了。一路查访延误,等问清楚,算一算辰光,已经半天的路程。我怕老爷睹念,所以先赶回来报信。如果一定要大爷他们回来,我再赶到巴东就是。”
“也好!你马上再到巴东去一趟。”
刚遣去了王兴,县里就着人来请,自然是询问昭君的下落。王襄只好据实答复,然而有许多疑窦是无法解释的。
“王公,我倒请问,令郎、令爱要到巴东亲戚家去做客,莫非你就一无所知?”陈和又加了一句,“听说府上的家教是很好的啊!”
若有家教,子女何能不禀命而行?这明明是指他虚言搪塞。王襄有口难辩,只好这样答说:“已经派人到巴东去追了,一定找得回来的。”
“那要几天工夫?”
“一来一往总得五天工夫。”
陈和不敢做主,转脸问道:“钦使以为如何?”
孙镇沉吟了一会儿,毅然决然地答说:“好!就是五天。不过五天以后,一定要人。”
“是。”
“如果没有人呢?”
“那——”王襄慨然答说,“任凭治罪。”
“这个罪,”孙镇提醒他说,“可不轻噢!”
“那也是没法子的事。我是问心无愧。如果不容我慢慢寻访,将事情弄清楚,就加我以抗旨之罪,也只好认命了。”
话说到软中带硬,令人听了不受用。所以孙镇在他辞去以后,向陈和很发了一顿牢骚,少不得也有些责备陈和,不该不知道这事的轻重,居然接受王襄的“请托”。又说事情果真起了变化,唯有“公事公办”,决不徇情。
这一来,连陈和也有些着急了!因为所谓“请托”,就是受贿,此事可大可小,只看孙镇的意向。如今孙镇颇为愠怒,自己为明心迹,也只有拿“公事公办,决不徇情”八个字作自保之计。
于是,那交还王襄而辞谢不受的四镒黄金,再次退还给王家。见此光景,王襄知道事成僵局,连夜又派了人赶到巴东,催昭君务必尽快赶回秭归。
到得第四天,王兴从巴东回来了,带来一个非常意外的消息,昭君与她的两个哥哥,根本未到巴东。
这会到哪里去了呢?不由人不怀疑,是在深山中遇了险?
王太太急得两泪汪汪,坐立不安。王襄自然也怀有深忧,只是为了安慰妻子,不便形诸颜色,只召集亲族中的壮丁,悬下赏格。请他们分道入八学士山去搜寻。
乱糟糟地初步处置刚毕,县里则又着人来请了。王襄自然据实陈告,而孙镇却不肯信他的话,只是连连冷笑。
“实不相瞒,”王襄愁眉苦脸地说,“内人本来舍不得小女被选人宫,如今心思也改变了。生离到底强于死别,小女若能平安归来,情愿入选。倘或遇险,从此永别,愚夫妇就活着又有什么意思?那时钦使要治我的罪,在我根本就无所谓了。”
说得如此沉痛,孙镇不能不信。但由他的说话中,越发可以想见昭君是何等晶莹圆润的一颗稀世明珠!因而对她的生死下落,亦就更为关心,与陈和商量,不妨也派人帮着搜寻。陈和当然照办。派出十来名差役带干粮人山,细细查访。
这样三天过去,不大的一座八学士山,几乎搜遍了,毫无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