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绿化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含光盘)

分類: 图书,建筑,建筑理论,
作者: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31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1210380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从绿色建筑设计、室内环境、场地与环境、绿色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绿色建筑材料与资源、绿色建筑运营管理以及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成果交流与发展等个方面选编了86篇学术论文。论文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对于绿色建筑和建筑新技术的理论探索、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及生产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经验体会。论文均来自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内容丰富,实例详实,可读性强。
本书适用于广大建筑设计、科研、施工、材料、设备等专业的科技、管理人员,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生产厂家及中、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1.绿色建筑设计研究
绿色结构议题——体系、整合与设计
2008奥运柔道——跆拳道馆与绿色奥运理念
A Perspective on the Foreground of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Fou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alysis on Steel Structured Energy Saving Residential Housing
被动式节能立面的整合设计研究参加GMP建筑细部竞赛有感
寒地城市工业区既有住宅生态化改造策略
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体系探究
浅议寒冷地区城市既有多层住宅节能改造策略——以北京市南
二环枣林前街地块既有多层住宅改造为例
夏热冬冷地区外维护构件的可变设计策略
严寒地区公共建筑低能耗设计思考
英国生态住区设计方法初探
中国乡土建筑绿色之途
“补偿”——全球变暖危机下的生态建筑策略
从生态金字塔的能量传递规律看绿色建筑的节能与创作的技术路线
对抗与共生的趋同——对当代生态建筑设计方向的思辩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城市生态住区评估方法探讨
浅析力与建筑构造设计的关系
也谈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
以绿色设计理念引导建筑装饰构件设计
意识、策划、精细化——中国绿色建筑的策划设计
应用正交试验法对北京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实条件下关于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的思考
2.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研究
不同类型地下空间声场特性的对比与分析
窗洞位置对室内自然通风影响的数字模拟
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绿色地下建筑的世纪
低能耗住宅设计的自然通风技术策略——以厦门地区为例
地下商业街声景的探索性研究
建筑遮阳与绝热作用的协调性研究初探
节能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现场检测技术探讨
旧住宅空间改造过程中的自然采光问题——以海淀区某居住小区
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项目为例
绿色办公空间的采光研究
绿色建筑设计中声环境问题浅析
山东地区村镇住宅围护结构的应用现状及设计探讨
陕西关中乡村居住建筑形态演变与室内物理环境
调查分析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窗户节能设计数字化分析
重庆住宅建筑遮阳改造设计研究
吉林省农村不同类型住宅热工分析
“天,还没黑”——童言引发对住区光环境的几点思考
建筑室内空间绿色设计理念初探
铁路沿线拟建住宅小区声环境评估与预测
夏热冬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通风设计策略
3.绿色建筑场地与环境的研究
基于风环境优化的城市旧居住区规划节能改造研究——以北京市
南二环枣林前街地块为例
可持续城镇规模确定的探讨——以营口市水源镇为例
屋顶绿化在海南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从绿色建筑到绿色人居环境——城市公用设施环境影响的
整体思考与建筑学对策
立体绿化新技术
停车场(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探讨
4.绿色建筑材料与能源利用的研究
构件化理念下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整合研究——以大连为例
建筑材料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
农村土灶台分析与节能改造措施——以山东临朐为例
……
5.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研究
6.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成果交流与发展研究
书摘插图
绿色结构议题——体系、整合与设计
【摘要】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批判性整体思维的建立和现代技术的灵活应用,同时也需要对各类相关建筑议题加以重新审视以寻求更多的可能性。本文从结构视角入手,通过分析和考察体系、整合与设计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对于结构议题中的“绿色”线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绿色建筑结构议题体系 整合设计
1.绿色
尽管人们往往将绿色建筑等同于可持续建筑,甚至还与生态建筑等混为一谈,但这些理念在形似之下却蕴涵着深层而微妙的差异。
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生态建筑正是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其需要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生态这三个主题,因而可以被定义为:“有效地把节能设计和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并保持了生态多样性的建筑。”
而作为建筑学对可持续思想的回应,可持续建筑观却对应着一个更大的场景。按照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布朗特兰德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发展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下一代满足他们需要和渴望的能力”。在此发展理念下,可持续建筑观开始负载起反思建筑学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环境、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所应负有的责任,因此具有更为宏观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依据历史进程中绿色营造活动之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史实,留英学者郝林曾归纳出这样一条发展轨迹:“从人类营造活动中长期存在的地域性建筑或是气候设计,到能源危机后的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代表的节能建筑,再延展到以追求自然系统原则为诉求的生态建筑,直到现今可持续理念的发展使环境的议程增加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含义,甚至可以指代上述历史脉络中的各个环节乃至整个过程。而我们不仅需要由此明了绿色建筑一词在不同的背景下代表着各异的理念,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绿色”同健康、生命等概念在语义上的密切关联才会被人们广泛认同和应用,因其称谓的生动与直观性方得以逐步衍变成为一个通泛的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