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家庭书柜丛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潘家卓,聂翀译注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28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66000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一段盛世,不但奠定学术之大基础,更留下众多令后人受益匪浅的著作。而诸子之中,荀子的思想前继孔孟之余绪,后开儒家之新风,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后人亦称之为孙卿子,战国末赵国(今山西安泽)人。荀子一生游历各国,先后到过齐、秦、楚、赵等国。在秦国,他曾受秦昭王的称赞;在赵国,他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在楚国,他两次担任兰陵令。可见荀子抱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因此,他的著述中包含很多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与荀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荀子15岁即游学于齐国稷下(在齐国国都临淄),在稷下学宫停留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当时齐国威王、宣王当政,励精图治,重金招纳天下贤士,四方学者云集齐都,从而形成稷下学宫。稷下学士们相互辩论、著书立说,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与学术的发展。荀子在学宫中倍受推重,曾三为“祭酒”(古时饮食祭祀时,推举席中年长位尊者一人为“祭酒”,后因此为官号)。可以说齐之稷下学宫对荀子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超越了孔子。《荀子》一书,共32篇,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学术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荀子的思想体系和特点。
目录
劝学篇
不苟篇
非相篇
非十二子篇
王制篇
富国篇
议兵篇
天论篇
正论篇
礼论篇
解蔽篇
性恶篇
正名篇
成相篇
赋篇
书摘插图
劝学篇
〔原文〕
君子①日:学不可以已②。青③,取之于蓝④,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⑤绳,輮⑥以为轮,其曲中规⑦,虽有槁暴⑧,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⑨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①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②已:停止。 ③青:靛青。 ④蓝:即蓼(liǎo)蓝,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⑤中:符合。⑥鞣(rǒu):通“糅”,用微火熏烤木材使它变弯曲。⑦规:圆规。 ⑧有:通“又”。槁(gǎ0):通“熇”,烤。暴(pù):通“曝”字,晒。⑨砺:磨刀石。⑩参:检查。省(xǐng):反省。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顿不前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它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得符合木匠弹过的墨绳,但如果把它熏烤变弯而制成车轮,那么它的弯曲度就能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再把木材烘烤暴晒,它也不会再伸直了,这是由于熏烤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受墨绳的弹划校正就能取成直材,金属制成的刀剑经过磨刀石的磨砺就能变得锋利,如果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貉,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③,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④尔景福。”神⑤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