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藏事通鉴

分類: 图书,历史,地方史志,
作者: 郭卿友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78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057985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通鉴》是一部民国时期藏族断代史。其历史划界,以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为上限,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为下限;其编撰范围,以西藏为中心,兼顾西康、四川、云南、青海、甘肃藏区;编写内容,以藏族政治史为主线,并重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社会领域,以达全方位、多视角、逐层次地再现民国时期藏族的历史变迁,揭示其历史经验。为实践这一编撰宗旨,《通鉴》在宏观结构上划立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政事纪要》,起笔于清末西藏边疆危机,铺垫民国藏事的史前背景,收笔于西藏和平解放,中经民国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设24个专题,按时间顺序,逐题记述每一事件的始末与因果联系,贯通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下卷《藏志类编》,共设11志,对民国时期藏区的行政建制、政教组织与职官、藏军编建、贵族爵位、寺院活佛、部落土司、经济、自然灾异、教育、文化社团等历史沿革以及人物传记予以专题分类志述。此外,全书设《图表附录》,附有民国时期藏区地图、人物照、文物照、历史文献、西藏地方政教组织系统表、藏语名词汉译解释表,西藏货币、度量衡、赋税名称汉译解释表,《通鉴》编撰资料目录及分类索引等8录。
内容简介
《通鉴》是一部民国时期藏族断代史。编撰范围以西藏为中心,兼顾西康、四川、云南、青海、甘肃藏区。编撰内容以藏族政治史为主线,并重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社会领域。全方位、多视角、逐层次地再现民国时期藏族的历史变迂,将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按顺序,逐题记述每一事件的始末与因果联系,贯通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郭卿友,1937年生,辽宁海城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原任西北民族学院(今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长、科研处处长等职。发表《十三世达赖喇嘛评述》等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了《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中国现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历代少数民族英才传》等著作800余万字,荣获省部级学术奖励5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受聘于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主持《中国民族年鉴》回溯本(1949—1993)编纂工作。
目录
前言
凡例
上卷 政事纪要
一、民国藏事序幕——清末西藏边政之危机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西藏、川边藏区的政治动乱(1911.10-1912.12)
三、中华民国成立,北京政府对西藏主权的法律确定与组织实施(1912.1-1927.5)
四、民国北京政府平定藏乱的方针政策及其受阻(1912.5-1913.1)
五、十三世达赖喇嘛返藏与其早期推行的内外政策(1912.6-1913.6)
六、西姆拉会议及中英交涉之始末(1913.1-1919.9)
七、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新政”与西藏社会的“改革”(1913.1-1933.12)
八、第二次康藏边界纠纷与藏军的东进(1914.8-1918.10)
九、中英代表团人藏与达赖喇嘛的两面政策,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初始沟通(1918.10-1924.10)
十、九世班禅出走与在内地的爱国活动(1923.12-1935.2)
十一、国民政府的治藏法规与制度,中央行使西藏主权之组织实施(1927.4-1949.7)
十二、国民政府的和平攻势,中央与西藏关系的初步恢复(1928.10-1933.12)
十三、第三次康藏边界纠纷与康藏、青藏内战(1930.6-1938.12)
十四、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与黄慕松入藏致祭(1933.12-1934.11)
十五、热振摄政时期的西藏政局(1934.1-1941.1)
十六、红军长征过藏区,播下革命火种(1935.5-1936.6)
十七、九世班禅返藏之受阻与圆寂,国民政府致祭与善后问题的处理(1935.2-1942.4)
十八、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与坐床,吴忠信人藏主持册封与坐床大典(1936.2-1940.4)
十九、达扎摄政初期的西藏政局(1941.2-1945.8)
二十、抗日战争胜利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波折(1945.9-1947.3)
二十一、西藏统治集团的分裂与政治、经济危机(1947.4-1949.8)
二十二、中印边界纠纷,英印政府对西藏领土的侵略(1911.10-1951.5)
二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当局勾结帝国主义抗拒西藏解放、破坏祖国统一的活动及其失败(1949.4—1950.10)
二十四、西藏和平解放,中华民族大统一(1950.10-1951.5)
下卷 藏志类编
一、藏区行政建制与地名沿革志
二、西藏地方政教组织、职官志
三、藏军志
四、西藏贵族、爵号志
五、藏传佛教寺院、活佛志
六、藏族部落、土司志
七、藏区经济志
八、藏区灾异志
九、藏区教育志
十、藏区文化社团暨藏学报刊志
十一、藏族人物志
附录
—、地图
二、人物照
三、历史文物照
四、历史文献
五、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教组织系统表
六、民国时期西藏地方政教组织、职官暨社会阶层、群体藏语汉译名称解释表
七、民国时期西藏货币、度量衡、赋税名称解释表
八、《民国藏事通鉴》编撰资料目录
编后语
书摘插图
上卷 政事纪要
民国藏事序幕——清末西藏边政之危机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成员,勤劳、智慧,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元7世纪在西藏高原上建立的吐蕃王朝,就与中原唐王朝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至13世纪中叶成为元中央政府有效管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后经明、清两朝的治理,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始终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掠之下,藏族人民与中华各民族人民生死相依,荣辱与共,饱尝了历史的苦难,与内地一道陷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至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清政府的腐败与治藏政策的失误,西藏地方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日形败坏,西藏在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中步人了中华民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英、俄帝国主义势力入侵西藏
自18世纪中叶英国征服印度、孟加拉后,便把侵略的矛头逐渐北移,指向与我国西藏毗邻的国家与地区。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英国发动了对廓尔喀(今尼泊尔)的战争,签订了《塞哥里条约》,割占了廓的大片领土;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又强迫哲孟雄(今锡金)签订了《梯塔亚条约》,取得了对哲的控制权,并于1835年强行租借大吉岭,在喜马拉雅山下布下了一个战略据点;1826年(道光六年)英国占领印度阿萨姆后,出兵侵夺与之相邻的不丹山口,同时又不断地向我国珞瑜地区展开蚕食活动。这样,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势力已伸向
喜马拉雅山地区,完成了对我国西藏的战略布控。
鸦片战争后,英国在加强掠夺中国内地的同时,把西藏作为侵夺的直接目标,初以传教、探访、游历等手段实行渗透,后继以公开发动武装战争。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英指使廓尔喀军进犯西藏阿里,1 855年(咸丰五年)入侵后藏聂拉木、吉隆等地,翌年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藏廓条约》,每年向廓支付1万卢比,并允其有免征商税的特权,为英印尔后经济入侵西藏扫清了道路。在此之前,1846年英国出兵克什米尔,侵夺我国的领地拉达克;1865年(同治四年)进攻中国藩属不丹,将其划为英国之保护国。1876年(光绪二年)英以“马嘉里教案”为要挟,强迫中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在“另议专款”中规定英国有派员由内地入藏去印度,或由印人藏进行“探访”的权力。1879年(光绪五年)英国派遣吉为哩由四川进入西康巴塘“探访”,1884年(光绪十年)英印政府官员马科雷率300名武装人员越界入藏“考察”,途次岗巴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