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陞祺藏学文集(上下册)
分類: 图书,历史,民族史志,
作者: 柳陞祺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版次: 1页数: 90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53035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柳陞祺藏学文集》列入《现代中国藏学文库》丛书内,因篇目、文种,分为汉文卷和英文卷,其中汉文卷又分上下两册。 柳先生关于藏学方面的著述及论文,此前从未结集出版,他个人的研究成果也大多以与他人合著或共同署名的形式行之于世。
这次收录的篇目,除了摘自已经出版的《藏族简史》中先生承担的“17世纪西方势力入侵至西姆拉会议”部分外,还有散见于《民族研究》《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刊物的文章。这两方面的篇目约占全书的半数篇幅。余文皆首次面世。其中不但有先生的初稿,如《西藏喇嘛教与国外关系概述》《西藏政治、地理、宗教》;回忆文章,如《蒙藏委员会拉萨办事处期间的回忆》《忆九世班禅》;书评,如《(被隐藏的中印边界史)读后》《(雪域求法记)读后》;译文,如摘译的柔克义、兰顿、河口慧海、兰姆等的著述;英文,如《回顾西藏和平解放时的几个涉外关系问题》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集还收录了先生晚年与邓锐龄先生讨论藏学问题的四十九封信件,其治学的剀切、为人的谦和感人至深。
作者简介
柳陞祺(1908~2003)浙江兰溪县人。著名藏学家。1925年受反帝爱国思想影响,考入光华大学,就读于英国文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国民政府财政部所属盐务管理局任英文助理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赴后方,1940年到光华大学成都分校执教英文,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1944年进藏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辞职离藏赴印,受聘于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任名誉研究员,研究藏学。1952年底离任返国,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继续从事藏学研究,1958年转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工作。
1953年,由他执笔(与沈宗濂合作)用英文撰写的《西藏与西藏人》一书在美国出版。这是第一部中国人用英文向世界介绍西藏历史、社会、风俗的著作,常为西方学者所参考引用。
1957年与王静如先生合作编写出我国第一部用全新观点撰写的藏族历史讲稿《西藏历史概要》。随后,与王辅仁先生和常凤玄先生合作编写出内容更丰富的《西藏简史》。1963年至1964年先后撰写了《西藏喇嘛教的寺院和僧倡组织》和《西藏喇嘛教与国外关系述略》两本著作。同时培养了一代藏学家,为我国藏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录
上册
藏族简史(摘文)——17世纪西方势力入侵至西姆拉会议
西藏名义辨析
清初第五辈达赖喇嘛进京及受封经过
十八世纪初清政府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始末
1727-1728年卫藏战争前后清中央的治藏方策
第六辈班禅额尔德尼洛桑贝丹意希生平事迹述评
清代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的经过
关于古格反耶稣会斗争的材料
关于东印度公司派波格尔入藏之行
乔治波格尔入藏的使命内容及其执行结果
马吝——第一个到拉萨的英国人
所谓“西藏独立”及西藏的“宗主权”
1929年版《艾奇逊条约集》第十四卷何以有两种不同版本?——兼评西姆拉会议(1913-1914)
热振事件见闻记
回顾西藏和平解放时的几个涉外关系问题
评西方若干藏学研究者的藏族史观
评范普拉赫先生的西藏史观及其它
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藏
一次关于西藏问题的谈话——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问
应当争取有一个更大的藏学研究队伍
下册
西藏政治
西藏地理
西藏宗教(上)
西藏宗教(下)
西藏喇嘛教的寺庙和僧侣组织
西藏喇嘛教与国外关系概述(初稿)
浅释“商上”
读《被隐藏的中印边界史》书后
《现代西藏的诞生》读后
《雪域求法记》(《康藏密教访求纪行》)读后
读《达赖喇嘛传》和《班禅额尔德尼传》
对李绍明同志一文的意见——老沙皇侵略我国西藏的罪行是掩盖不住的关于西藏交通史的参考书目
我进藏的第一课
关于在蒙藏委员会拉萨办事处期间的回忆
当年在拉萨的几个外国人(访问纪要)
向昨天告别——记1949年我离开西藏的经过
我的学习研究历程
我学习藏族史的经过
忆九世班禅
关于兰姆博士
为悼念李铁铮教授而写
寄给于老的一篇短文
写给邓锐龄先生的信函(1981年-2003年)
附录:邓锐龄先生回函(1988年-2002年)
编后
书摘插图
上册
藏族简史(摘文)——17世纪西方势力入侵至西姆拉会议
西方势力入侵的开始
西方势力进入我国藏族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2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向亚洲扩张,欧洲的商船和传教士远涉重洋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的时候,就有一些天主教士通过亚洲腹地来探索一条到达我国的捷径。其中,以印度的果阿(Goa)为根据地的耶稣会教士,就曾几次偷越我国沿喜马拉雅山的边界,企图到我西藏地方建立据点。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西南边疆的开始。
其时正当我国明末清初,噶举派(白教)各个地方势力连年内讧,日益式微,而新兴的格鲁派(黄教)寺庙集团正在逐步取代噶举派寺院的优势,从前后藏到阿里都处于一片分散和不稳定的局势。这一切为这些欧洲教士提供了可乘之机。
绵亘在我国西南的喜马拉雅山区,自古以来是藏族分布的边缘地区,同卫、藏、阿里有着极其广泛深厚的关系。这里从西到东,如拉达克、锡金(哲孟雄)和不丹(布鲁克巴)的主要居民,根据他们的记载,就是从我国青藏高原迁去的藏人。他们同我国藏族同文同种,有长期的共同历史,有的可以上溯到公元9世纪后期吐蕃王室崩溃的时期。他们与当地族部的其他居民组成的政权组织和宗教组织,也都同我国西藏有极深的渊源,并对西藏保持有不同程度的隶属关系,被清政府列为所谓外藩。从不丹往东的门隅、珞瑜、察隅则是西藏地方行政单位或寺院的不同辖区。
此外,地处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尼泊尔(巴勒布),也早从吐蕃王朝时期就同我国藏族开始了极其亲密的交往,为千余年来中、尼两国人民不断发展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厚的基础。
在经济上,我国西藏人民自来同喜马拉雅山外的地区往来密切。17世纪时,阿里牧区习惯用当地产的硼砂、湖盐、羊毛等土产,西向拉达克、南向库马翁(Kumaon,别译作:姑马乌)交换布匹、干果和日用品。阿里山羊的细绒毛运往克什米尔后织制高贵的毛织品,远近驰名,久被克什米尔上层视为一种特殊的利源。在后藏,同尼泊尔接境的聂拉木和吉隆两地,更是历史上西藏通往喜马拉雅山外的交通孔道。西藏历来从这一路输出羊毛、湖盐、牲畜以换取粮食、铁器和布匹等物。尼泊尔人常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经商,人数众多,他们是我国西藏地方的主要外侨,也是西藏对喜马拉雅山外进行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锡金、不丹的人民也有用米、谷、土产到帕里交换他们必需的盐、茶的悠久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