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儒教与道教(译文修订版)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宗教理论,
作者: (德)韦伯著,王容芬译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22印刷时间: 2008/12/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7831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作者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也是当代西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在本书中,韦伯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韦伯生前设计的比较宗教社会学宏篇巨著《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前三篇:《导论》、《儒教与道教》和《过渡研究》。作者关注的是作为多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伦理中有无入世的经济理性主义,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其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奠定了社会学的学科基础。统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是韦伯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韦伯也是政治活动家,曾任巴黎和会德国代表团顾问,留下大量与“一战”有关的演讲记录与时评。
目录
版本考据
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比较宗教社会学初探【导论】
儒教与道教
关于文献
第Ⅰ章 社会学基础——A:城市、君侯与神
第Ⅱ章 社会学基础——B:封建俸禄国家
第Ⅲ章 社会学基础——C: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
第Ⅳ章 社会学基础——D: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第Ⅴ章 士等级
第Ⅵ章 儒教的处世之道
第Ⅶ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
第Ⅷ章 结论:儒教与清教
过渡研究
译名表
书摘插图
第Ⅰ章社会学基础——A:城市、君侯与神
货币制度(44)——城市与行会(55)——同近东比较的君侯管理与神明观(62)——中央君主的卡里斯马大祭司地位(72)
货币制度
早在我们心目中史前时期的中国,就是一个拥有巨大城池的国家了,这同日本截然不同。只有城市才有被封为受祭礼的地方神。诸侯首先是城主。直到战国的官方文书中,“国”仍被称为“贵都”或“敝邑”。19世纪后叶的彻底征服苗族(1872年)也打上了强制城市化,即集体迁入城市的烙印,同公元3世纪以前古罗马的做法如出一辙。后果是,中国行政的税收政策明显地损乡益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国内贸易市场,这种贸易对于满足广大地区的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如此,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重要性,直到近代,货币经济也不如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那样发达。货币体系——当然从某一方面只能看成是衰败的产物——就是充足的证据,铜币对银锭——其成色的验证权掌握在行会手中——的汇率变换不定,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
中国的货币制度在貌似现代的成分中保存着十分古朴的特征。“财”字至今保留着“贝”的古老含义。据说,直到1578年,云南(一个产矿省!)还用贝币纳贡。“币”字中还有“鳖甲”的含义,“布帛”,即“绢币”,周代就已经存在了,绢在历代都可以用来纳税。除此之外,珠、玉、锡也是货币功能的古老的体现者,篡位者王莽(自公元7年起)试图——没有成功——建立一种龟甲、贝同金、银、铜一起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等级。相反,帝国的理性主义的统一者秦始皇——据不可靠的资料——只允许制造“圆”形的铜币与金币(镒与钱),禁止使用别的交换与支付手段,结果也没有成功。银似乎后来(公元前2世纪末武帝时期)才成为铸币入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