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主创新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总论,
作者: 李湛,吴寿仁等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 303000版次: 1页数: 276印刷时间: 2008/1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8207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沪上理论界有关专家深入研究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若干领域的发展变化,撰写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丛书。《走向自主创新——中国现代创新的路径》一书为其中一册。该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和创新的历史进程,论述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国家创新体系能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知识产权战略等问题。
目录
总序
导言
一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一)今日中国:“世界制造工厂”
(二)“中国制造”需要成为“中国创造”
(三)“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国创造”
二 改革开放30年的创新演变与阶段
(一)不平凡的中国现代创新之路
(二)创新历程的起步——成套技术引进与模仿(1978—1985)
(三)技术引进的深化——市场换技术与模仿创新(1986—1996)
(四)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过渡——集成创新与二次创新(1997—2005)
(五)自主创新启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并举(2006—)
三 拉开中国现代创新的帷幕
(一)梦醒时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二)“引进技术,引进管理”:消除差距的起跑
(三)再回首:技术引进30年
四 创新力量的解放
(一)知识分子的春天
(二)人才流动——从限制到鼓励
(三)更大的舞台
(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五)“海归潮”为中国现代创新注入新鲜力量
(六)人才战略决定成败
五 中国现代创新的国家导向
(一)创新需要国家导向
(二)不同时期中国创新的国家导向
(三)中国创新国家导向的总脉络
六 中国现代创新的公共财税政策
(一)财税政策为自主创新卸下包袱
(二)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盘点
(三)科技投入为自主创新插上翅膀
(四)政府采购政策形成了支持自主创新的新动力
(五)加强自主创新的财政支撑
七 中国特色创新道路的探求
(一)“市场换技术”道路
(二)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道路
(三)集成创新道路
(四)自主创新道路
(五)从引进到自主创新
八 创新环境的建设
(一)创新与环境
(二)知识产权保护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技术市场越来越活跃
(四)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环境不断改善
(五)创新精神得到弘扬
九 自主创新异军突起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创业推动创新,创新促进发展
(三)面向中小企业营造创新环境
十 创新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的创新体系
(二)技术创新体系
(三)知识创新体系
(四)区域创新体系
(五)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六)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十一 走向自主创新
(一)自主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自主创新是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
(三)自主创新照亮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在中国迄今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诞生了许多具有特定含义和时代特征的专门词语,其中“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就是近几年来产生并时常被人们提及的特定词语。这些词语凝结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内容,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烙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也许就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轨迹。
(一)今日中国:“世界制造工厂”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刚进入21世纪不久,中国忽然获得了一个称呼:“世界制造工厂”。今天,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当人们提到“世界制造工厂”时,大多数即意指今日中国的经济状况和地位。
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称呼的来源,乃是日本通产省于2001年5月18日发布的、《面对21世纪对外经济政策挑战》贸易白皮书。.这份日本官方文件承认,日本作身亚洲经济发展领头雁的亚洲经济“雁行结构”已经消失,急速成长的中国经济已成为亚洲经济新的火车头。对应于这份贸易白皮书,2001年5月19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社论明确指出,中国已崛起成为一个新的“世界工厂”。从2001年5月29日至6月1日,《日本经济新闻》又发表连载文章,报道“中国制造”正在强烈地震撼世界。中国产品占有绝对的成本优势,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有外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有中国自有品牌的产品。“中国制造”已对日本制造业构成了威胁。从此,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呼在全球传播,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