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德罗到因特网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 出版 ,
作者: (法)巴尔比耶,(法)拉维尼尔著;施婉丽,徐艳,俞佳乐译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8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8164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从1751年狄德罗《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到21世纪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几百年间,法国传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大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任天堂游戏,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是如何集中在一起的?
传媒变迁与文化演进、民族特性的关系怎样?传统书业与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渊源又如何?
本书将给您详尽而明晰的解答!
这是一部有关传媒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一份为传媒形式的丰富而喝彩的精彩辩词。它立足于无懈可击的渊博知识、不乏激情的细致分析、丰富交错的翔实史料和涉及政治、经济与技术各个领域的客观陈述。
——伊夫•德里夏尔(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图书馆馆长)
内容简介
从1751年狄德罗《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到21世纪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几百年间,法国传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昭示了法国以至欧洲传媒发展进程中,影响最为巨大的那些传播形式。《大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任天堂游戏,电话、广播电视、因特网,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是如何集中在一起的?传媒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民族特性的关系如何?传统书业与启蒙运动、印刷刊物和大革命的渊源又怎样?诸多问题得到了详尽而明晰的探讨,许多观点与论据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
本书为研究、了解法国传媒史的必读图书。被译为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种文字。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巴尔比耶(Frede ric Ba rbier),毕业于巴黎文献学院,获文学及人文科学博土学位。曾任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任法国图书史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图书史》杂志主编、法兰西古籍协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作品《金融与政治》(Finance etPolitique)、《18-19世纪:宫尔家族王朝》(LadynastiedesFould,18e一19e siecle)、《图书史》(Histoiredulivre)等。
目录
丛书总序(陈卫星)
序
导论 传媒有史可依
第一部分 图书的第二次革命(1751-1870年)
第一章 旧制时代的书业(1751-1790年):法国模式
传统书业
图书与启蒙运动
一种开放的局面
第二章 欧洲与书刊业
德意志出版业和地域控制
奥地利:民族文化与政治集权化
文化融合与民族化吸收:俄罗斯模式
新大陆
传媒、民族与国家
第三章 印刷刊物、大革命和政治参与(1790-1820年)
革命中的印刷刊物:法国模式
从政治革命到皇权重组
欧洲:印刷刊物与民族性
第四章 产业化出版业的发明
另一场革命的序言:1815-1830年
至关重要的年月:1830-1838年
产业化图书业的灵魂人物:发行人
第五章 作者、著作与公众:大众传媒产业的开端
写作
一种产业化文学
补偿:教育、政治斗争与先锋派
产业化文学与大众文化
产业化发行
结论
第二部分 全球传媒业(1870-1950年)
第一章 信息的战略价值
邮政:灵巧的传播手段
电报机:追求瞬时性的梦想
电话:一种网络化人际关系的教学法
第二章 报纸和期刊的黄金时代
期刊杂志的发明
走向大众的新闻出版物
图书面对昙花一现的境地
征用:大众传媒与极权政体
第三章 电影,是一种图像文化吗?
静止图像与动态图像的传统
电影的诞生
好莱坞古典风格与摄影棚系统
图像的真谛
欧洲文化与民族模式
电影,一种无所不能的艺术
第四章 国家与市场问的无线电广播
最初的脚步
广播在美国:无线电波的魅力
纷繁多样的欧洲广播
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
第三部分 网络世界(1950-2003年)
第一章 电视的古典时代
一次缓慢的技术变革
在美国:一个崭新的公共空间
在欧洲:一种民族的大众模式
第二章 电视,是一种迷人的媒介吗?
电缆与卫星:新的力量对比
新观众,新内涵
关于传播理论的评论
第三章 印刷品与全球化
1945年后的期刊出版物
期刊危机与金融财团的回应(1980-1995年)
印刷技术及其实践
传媒、文化与政权
当代法国出版业
传媒、帝国主义及自由
第四章 第二代电子传媒
网络的全球化和数字化
传媒的变异
大型传媒集团的诞生
第五章 坎坷的创新之路
家庭电影录像片和电子游戏:日本帝国
网络与创新
结束语:为新传媒的纷繁复杂而辩护
丛书后记
人名索引
团体名称索引
作品名称索引
书摘插图
第一章旧制时代的书业(1751—1790年):法国模式
在我们这个故事开场的时代,外省的小印刷所还没有采用斯坦诺普印刷机和油墨滚筒技
术……
——巴尔扎克,《幻灭》
从1760年开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这是继古登堡之后传媒经济领域的第二次革新。人们对这这些事件的认识形成了一幅关于旧制时代图书业演变的简图,它生动地展示了旧体制从兴起到繁荣,继而超越盛世、走向衰亡的必然历程。
首先必须强调,作为“第三层面的历史”,文化史及文化实践史的演变过程极其漫长。18世纪中叶取得胜利的启蒙运动模式,正是1630年知识领域所发生的突变的延续。实际上,17世纪结束了从中世纪和经院哲学时代业已开始的漫长理性化过程。“古典”理性建设的计划包含了对合理性的研究、定义科学思想的运用条件、推动知识的世俗化,以及对知识运用与人类物质生存条件之间直接关联的认知等内容。知识是客观的,也是人类理性努力的成果;它反过来又决定着人类取得进步的可能条件。相反,信仰与观念的形成往往回避了新的科学评判范畴。理性革命最初只触及了欧洲的上万个体,即文学界。
同时,即使最终图书经济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文本、阅读及围绕出版刊物的相关实践活动的演变仍然证明了一种普遍的开放过程。名目繁多的新期刊、无数读书阅览室和形形色色的学者社团的不断涌现反映了人们日趋强烈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