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境界的探求

分類: 图书,法律,法的理论,法理学,
作者: 何勤华 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23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0808186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是上海市委宣传部集中全市最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全力打造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精品力作,力求全方位地研究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全书从法制建设方面深入探索、总结30年来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目录
总序
导论 改革开放与法治理念的确立
(一)全面解放思想,“法治”开始受到重视
(二)法治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三)“人治与法治”大讨论的影响
(四)制定新宪法,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五)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法治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六)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最终确立,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七)法治进步带来的中国社会的进步
一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构
(一)改革开放要求与时俱进的立法理念
(二)改革开放推动立法体制的完善
(三)改革开放为各部门法的发展创造历史机遇
(四)立法变革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
二 依法行政的制度化
(一)改革开放与依法行政理念的成长
(二)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
(三)依法行政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四)问题和对策
三 司法体制的改革
(一)引言
(二)司法领域的制度建设与技术进步
(三)司法领域的人才建设和素质提高
(四)司法领域的思想创新和改革共识
(五)展望
四 法律教育的进步
(一)改革开放与法律教育的发展
(二)法律专业本科教育的扩张
(三)法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四)法律专业培训事业的展开
(五)司法考试与法律教育
(六)小结
五 民众法律意识的普及
(一)民众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二)改革开放推动民众法律意识的复苏
(三)普法运动与民众法律意识的进步
(四)民众法律意识的现代化
结束语 法治改变了中国
后记
书摘插图
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构
实现法治,需要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间,我国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始终没有能够建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是改革开放为法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随后的l982年宪法第一次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写在宪法中。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1994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市场经济的目标,都将立法活动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逐步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立法活动新的指导理念。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应成为新时期立法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准则。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法制建设的历程,我们认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没有完备的法律规范,依法治国便无法可依。其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基本前提。法律体系越是健全,则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就越是有保障。法律明确规范各类权力的运作,明确违反权力运作规则的法律责任。再次,建立科学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