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模式的选择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胡伟等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337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0808209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中国道路与经验》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丛书”之一。全书探讨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的模式与道路选择,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部西部的发展策略及模式等问题,分析探求大国的治理之道。
目录
总序
序
导言
一、现代化:全球性运动与中国的探索
(一)作为一种全球性运动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理论视野
(三)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透视
二、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潮
(一)冲破藩篱: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潮头的涌动
(三)回潮还是前行: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三、中国现代化的新蓝图
(一)伟大的征程:现代化建设构想的提出
(二)新的坐标: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
(三)“四位一体”:中国现代化的大格局
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经济成就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二)市场化取向经济改革的历史轨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探索
(四)走通“科学发展”之路
五、政治发展的制度化神髓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取向
(三)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逻辑
(四)民主政治:执政党的关键抉择
六、文化自觉:现代化的时代呼唤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意蕴
(二)文化现代化:世俗化及其边界
(三)多元力量交互作用下的文化发展
(四)铸造软实力: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七、社会空间的成长
(一)市场化改革与多元化社会的发育
(二)社会空间的多维面向
(三)“和谐社会”: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四)社会空间转型的现代化逻辑
八、国际战略的大智慧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二)韬光养晦:对外政策的大战略
(三)和平发展的中华复兴之路
九、渐进主义的改革之路
(一)中国改革的成功之谜
(二)渐进主义的政策理念
(三)休克疗法与渐进改革:道路与选择
十、新地平线: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一)通往现代化之路:世界的经验与模式
(二)无形的力量:现代化的模式塑造
(三)呼唤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后记
书摘插图
一现代化:全球性运动与中国的探索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使传统上故步自封之“天朝大国”不自觉地卷入到了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础,也使现代化在中国第一次成为一种自觉的国家意志。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的新的历史进程。从此,“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时代最强音。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0年的发展和“现代化”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虽然我们通常总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提并论,但对两者内在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内涵却少有深究。本书致力于从现代化的理论视野对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进行全方位的回顾和总结,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成功经验,从而揭示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现代化新浪潮的内涵和逻辑。为此,首先需要对“现代化”这一全球性运动进行一下疏理,了解和把握现代化的范畴和理论,并从宏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生和发展进行时空透视,为分析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提供一个基本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