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东方学术文库)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编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1字数:版次: 1页数: 39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8222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所有制,不仅保证了人类基本需要的实现,而且也使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社会生产进一步的发展。在原始社会所有制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又是导致自身解体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水平提高到有了剩余产品以后,就为私有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当一部分人成为社会财富的最初私有者,他就会利用所拥有的私有财产去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占为己有,大部分人因不占有财富而成为被统治的对象。与私有制的最初产生相伴随的是人与人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就是奴隶社会私有制的基本特征。奴隶社会私有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一种高效率的所有制,这种高效率体现在奴隶主具有发展生产力的极大的积极性,奴隶则在被强迫的境地下不得不提供他最大限度的劳动。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看,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它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它的高效率也并不具有历史持续性。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更高效率的封建私有制取代奴隶社会私有制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目录
前言
优秀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
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思考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来理解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当代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
究竟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改革开放基本经验为视角的解读
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视阈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制度创新与文明借鉴:改革开放鼎新社会主义的时代进程
改革开放30年社会建设从“两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经验反思
“三个面向”坐标系与现代化科学发展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逻辑结构研究
毛泽东人口思想研究
社会主义:在驾驭资本中走向强大——社会主义对资本的辩证否定
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话语建构
略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阶级结构新变动对当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MEGA2版与国际马克思研究的新热点及我国学者的因应方略
美国左派的当前重建及其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建设的启示
入选论文摘要
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逻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选择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
改革开放30年:历程绩效模式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关于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诠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生动变迁
坚持实践思维推进改革开放——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实践思维的探析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起源的科学论证
普世价值:从虚幻到现实
关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科学与价值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离与整合
重视过程理论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应然逻辑
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现代经济增长癖的形成
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与改革发展稳定“三度统一”的战略设计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创新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特质形态
中西方公民社会与文化传统之比较——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论软实力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
执政党走向现代化的新目标
试析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一个特定视域
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点子敲在制度创新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
生态文明下的技术观转型
试论加强党在新经济组织群众工作的新路径
试析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的三度创新——学习《资本论》心得
构建廉价政府的历史逻辑及我国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流失原因初探
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组织初探
从伦理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上海文化建设
从浦东宗教现状看上海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问题
苏共自身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西方政党培养与选拔党内干部论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概念的争论
工人阶级意识:从马克思到汤普森的理论探索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巴泽尔的比较
西欧社会党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的探索与启示
书摘插图
优秀论文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当代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生产力效率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抽象地判断公有制效率高还是私有制效率高。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所有制,都曾经是高效率的所有制,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曾经是高效率的所有制都会转化为低效率的所有制,这一转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的所有制来取代原有的所有制,在本质上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所有制相对于原来的所有制,就是高效率的所有制。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思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实际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思路。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思路,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所有制的起源。所以,研究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应该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出发点。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阶段,当生产成果除了维持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外,没有任何多余的可以作为私有对象的时候,人类只能采取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所有制形式,这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或所有制的特征。其特点就是它不是人们主观做出安排的结果,而是人类为维持生存自发形成的。这也是所有制的起源与所有制发展的根本差别。因为所有制一旦形成以后,它的发展变化就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们主观作出安排的结果。
同时,所有制的形成本身就构成了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制一开始就与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所有制的起源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所有制的形成,同时也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孤立的个人是无法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人们的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所有制规范下进行的。这样,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涉及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这两方面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或所有制来体现的。因此,经济学要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就必然要研究生产关系或所有制。
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所有制,不仅保证了人类基本需要的实现,而且也使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社会生产进一步的发展。在原始社会所有制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又是导致自身解体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水平提高到有了剩余产品以后,就为私有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