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的善缘(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星云大师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118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8330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缘分,缘分,没有播种的缘,人间的福慧,怎么会有属于我们的一份? 一点播种因缘,也许此时此处,彼时彼处,遇缘生发。当面对生命的冬季,不要忘了,粉碎千尺的积雪,原本从微微的和风,小小的熙日,令冰河化成春日暖暖的溪水,流向迤逦的田舍人家。
星云大师助您点亮心灯!
人生有多重的选择,有人毕生以积沙囤集,建构他自己的独享乐园。也有人用布施分享,于众生的身心眉眼里遍处成净土,步步生莲华。
“感动”就像一滴清净的露水,能够滋润人心,无论像铜墙铁壁,还是钢筋水泥的心,也能因为它而柔软。对于别人的善言懿行,自己要能感动;对于自己的所言所行,也要感动他人。
成功的定义,不一定是用地位和财富来界定,应该是坚持良善的真心,利益他人的信念,不受动摇,至情无悔。我们仰望的成功名流,毕竟只是千万人之一,离我们太过遥远。反而平凡小人物的故事,才是人间荒漠的甘泉,灰暗城市的星光月色。
生活中,我们常在找寻人生的意义,乃至人生的最适点。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是功名富贵?还是儿女成群?当无常到来时,这一切部带不走。只有业随身。唯有在有限的时光中,扩大生命的价值,行善助人、服务大众,让生命发光、发热,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
内容简介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为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礼志开上人出家,1967年创建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宗旨。先后在世界各地创建200余所道场,并创办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学校、育幼院、医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等各种机构,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的发展。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达百万人之多。
本书为《星云大师人生修炼》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共十四本,涉及处世、幸福、智慧、读书、情感等人生重要话题。大师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出了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以幽默含蓄的小故事,描摹世间百态;以博大精深的佛法,为读者点亮一盏心灵的指路明灯。现代人普遍处在浮躁烦嚣的生活状态中,容易内心空虚、迷失自我,就让我们放慢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让眼界豁然开朗,从大师毕生的修行心得中,体悟幸福与快乐的真谛,发现人生的价值!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12岁于宜兴大觉寺礼志开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赴台,担任《人生杂志》主编、“台湾佛教讲习会”教务主任;1953年任宜兰念佛会导师;1957年于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1962年建设寿山寺,创办寿山佛学院;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众手册”,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进程。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岁月里,陆续于世界各地创建二百余所道场,如西来、南天、南华等寺,分别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并创办十八所美术馆、二十六所图书馆、四所出版社、十二所书局、五十余所中华学校、十六所佛教丛林学院,暨智光商工、普门高中、均头中小学等。此外,先后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台湾、澳洲悉尼等创办西来、佛光、南华及南天(筹办中)等四所大学。2006年西来大学正式成为美国大学西区联盟(WASC)会员,为美国首座由华人创办并获得该项荣誉之大学。 1970年起,相继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设立云水医院、佛光诊所,协助高雄县政府开办老人公寓,并与福慧基金会于大陆捐建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育幼养老,扶弱济贫。 1976年《佛光学报》创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纂《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1997年出版《中国佛教白话经典宝藏》、佛光大辞典光盘版,设立“佛光卫视”(现更名为“人间卫视”),并于台中协办广播电台。2000年创办台湾地区第一份佛教日报《人间福报》,2001年将发行二十余年的《普门》杂志转型为《普门学报》论文双月刊;同时成立“法藏文库”,收录海峡两岸有关佛学的硕、博士论文及世界各地汉文论文,辑成《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中国佛教文化论丛》各一百册等。 大师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总计近两千万言,并被翻译成英、日、西、葡等十余种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师教化宏广,计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则达数百万之多;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地球人”思想,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理念多所发扬。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余个国家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创会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矶、多伦多、巴黎、悉尼等地召开世界会员大会,每次与会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过联合国审查肯定,正式加入“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 为促进世界和平,大师曾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各领袖交换意见,世界上亦德风远播,举其荦荦大者如:1995年获全印度佛教大会颁发佛宝奖;2000年在第二十一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上,泰国总理乃川先生颁赠“佛教最佳贡献奖”,表彰大师对世界佛教的成就。2006年获香港凤凰卫视颁赠“安定身心奖”,以及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终身成就奖”,美国共和党亚裔总部代表布什总统颁赠“杰出成就奖”。 1978年起,先后荣膺美国东方大学、智利圣多玛斯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泰国玛古德大学、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澳洲葛雷菲斯大学等校之荣誉博士学位。 1988年,被誉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来寺落成之际,除了传授“万佛三坛大戒”,为西方国家第一次传授三坛大戒外,同时主办“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开启海峡两岸佛教界代表同时参加会议之先例,为两岸佛教界首开平等交流之创举。 1998年2月远至印度菩提伽耶传授国际三坛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萨戒,恢复南传佛教国家失传千余年的比丘尼戒法。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传授国际三坛大戒,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传授三坛大戒。大师并积极推动台湾地区佛诞节的设立。 1998年4月8日,大师率团从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莅台安奉;2001年10月前往美国纽约“9•11事件”地点,为罹难者祝祷;2002年元月与大陆有关方面达成佛指舍利来台协议,以“星云牵头,联合迎请,共同供奉,绝对安全”为原则,后组成“台湾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员会”,至西安法门寺迎请舍利莅台供奉三十七日;2003年7月,大师应邀至厦门南普陀寺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同年11月,应邀参加“鉴真大师东渡成功一二五。年纪念大会”;随后率领佛光山梵呗赞颂团,首度应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年2月,两岸佛教界共同组成“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至台、港地区,以及澳、美、加等地巡回展演;2006年3月,应邀到享有“千年学府”之誉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说“中国文化与五乘佛法”,是为历史上第一位到此讲学的出家人。同年4月应邀出席于杭州举办之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说“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写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页。 2004年应聘担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等领袖,共同出席“和平音乐祈福大会”,促进宗教交流;11月,与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审查人马悦然教授及汉学家罗多弼教授就“佛教与文学”、“佛教与世界和平”进行交流座谈。 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主张一个中国。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中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 大师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可说厥功至伟!
目录
一碗面
一亿村的梦想
人心马达
三等人
不收学杂费
为人生作准备
天堂的筷子
心光灿烂
木碗的故事
以粥代茶
四个锦囊
四岁老翁
用笑容来照相
忙就是营养
老做小
老榕树
儿子最好
权充司机
拉达克的小孩
皇后的戒指
邰宝成的故事
美好的掌声
美丽心世界
师父的腿子
恭敬心是佛心
神奇斗笠
舍得
乞女变皇后
富翁变狗
发光的手指
黄金毒蝎
黑鼻观音
意外的因缘
实至名归
说法与炒面
远方菩萨
银货两讫
广结善缘
卖贫买富
黎姑的故事
翰林挑水
临济种树
蟒蛇护金
喂海鸥
罗汉与包子
难民收容所
积果得果
意外的人生
宇宙寺
一个银元
上岸要钱
不做老板做小工
日本买面
王小弟买字
来意不诚
讨债鬼
曹溪一滴水
毕业证书
抱病志哀
财神的故事
贫女一灯
传灯老人
灯供养
功不唐捐
百元捐献
欧巴桑救台湾
福田的等级
建寺的功德
贵贱无差
国王的点子
宰相肚
画师作画
圣贤所行
不问苍生问鬼神
求富
福不嫌多
一掬水
书摘插图
一碗面
有一位大学生,母亲经常叫她要这样做、要那样做,她因此生起很大的苦恼和反感。
这天,母亲又对她絮絮叨叨说个没完,她不耐烦地说:“你别再那么唠叨,我不要待在这个家里了,简直像个牢狱一样。你老是那么啰嗦,我以后不回来了!”说完,便气呼呼地夺门而出,决心离家出走。
离开家以后,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肚子饿了怎么办呢?虽然看到路边有一处小面摊,却只能站在面摊前发楞。老板热情地问她:“小姑娘你要吃面吗?”
她委屈地说:“我想吃,可是我没带钱。”
老板说:“没关系,我请你吃。”随即煮了一碗面给她,她接下这碗热乎乎的面,吃着吃着,又难过又感动地流下泪来。老板一看,问道:
“小姐,不好吃吗?为什么老是哭呢?”
“我母亲天天都骂我、怪我,你虽然与我素昧平生,却对我这么好,让我很感动。”
“唉!我才给你吃一碗面,你就这么感动。你的母亲煮了多少顿的饭菜给你吃,更应该要感谢她,怎么反倒来感谢我呢?我这一碗面实在不值得什么。”
她一听,才惊觉自己的过错,于是赶紧跑回家。到了巷口,远远地就见到母亲站在门口张望着。母亲看到女儿回来,焦急地说:“唉呀!你到哪里去,饭菜都冷了,赶快来吃,赶快来吃。”这时,她才感到母亲的慈爱和蔼。
老板的一句话,敲醒迷蒙昏昧的“女儿心”,挽救了一只迷途的羔羊。希望我们的社会,人人学习面摊老
板,多给人一句好话、鼓励和信心,那么人间就不乏善知识,处处都是温情弥漫!
一亿村的梦想
以前有个名为“一亿村”的地方,拥有一亿元财富的人,才有资格进住。“一亿村”,是许多人的梦想,他们一生的愿望就是希望赚到一亿元,住进一亿村,享受别人艳羡的目光和赞叹。
有一个人,努力赚钱,拼命的储蓄,好不容易存到九千万时,不幸染上重病,临终时把年轻的儿子叫来:“儿子,你要继续努力,一定要赚到一亿元,完成我住一亿村的遗志。”
可是他的儿子秉性善良,看到别人有困难,总会忍不住伸出援手,乐善好施的名声四处传扬。多年以后,
父亲存下的千万资产,随着造桥铺路等等布施事业,已所剩无几。
年老的母亲伤心流泪地对儿子说:“你做善事,我没有理由反对,但是你父亲的遗志,没有能够完成,我觉得遗憾。”步入中年的儿子听到母亲的话,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他仍不后悔,把千万钱财喜舍布施。一年后,儿子意外死亡,留下一个孤苦无依的母亲。
一亿村里的一对年轻夫妻刚生了一个儿子,不分昼夜地啼哭,弄得这对没有育婴经验的夫妻心慌意乱,他们决定请一个有经验的奶妈来照顾。一亿村征聘奶妈的消息一公布,每天来应征的妇女如过江之鲫,可是三天来,没有一个妇女得到这份工作,因为每一个奶妈都无法令婴儿停止哭声。
这位年轻丧偶、老年丧子的母亲,听到邻人谈论一亿村应聘奶妈的事,她抱着对“一亿村”的好奇,来到了这对年轻夫妇的家。奇怪的是,婴儿一见到她,马上不再啼哭,而且还对她微笑。
从此她成为一亿村的奶妈,受到这对年轻夫妇的礼遇。有一天夜里,她听到有人喊妈妈的声音,她环顾四周,以为自己听错。一会儿又听到:“妈妈,你认识我吗?”她吓一大跳,原来是床边的婴儿在说话。“妈妈,我是你的儿子,由于我们喜舍布施的功德,让我们一家人都得到团圆。那个年轻人,就是我过去的父亲,我们都如愿的住进一亿村了。”
一亿村,是人人向往的天堂,象征着登上财富、地位、名声的云端。故事中的父亲用积集财富的方式,终其一生,仍然无法达到住进一亿村的愿望。儿子却用布施财富的功德,使得全家人在一亿村团圆。
人生有多重的选择,有人毕生以积沙囤积,建构他自己的独享乐园,也有人用布施分享,于众生的身心眉眼里,遍处成净土,步步生莲花。
人心马达
佛光山每年春节,整座山都会悬挂千百盏的平安灯、电动花灯,一到夜晚亮如白昼,美不胜收。过去,这些平安灯、电动花灯都是由一位嘉义县东元机械公司的代理商,也是嘉义佛光会的督导游次郎居士,负责制作。他总在春节前,带着朋友刘火旺等佛光会会员,夜以继日地在山上制作平安灯,供游客欣赏。年关将近,正是马达生意最好的时候,他却宁愿到佛光山来做义务性的工作。
游次郎居士在佛光山制作春节平安灯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常有人问:“为什么你不在家里照顾生意,反而日日夜夜在佛光山装花灯,又不收一分钱?”
他总是正色凛然地答道:“现在家家户户安装的是机械马达,对人的生活稍有一点帮助,对人心却没有帮助。到佛光山布置花灯,做的是人心马达的事业,能够点亮心灯,让人人心中都有佛的光明,都能够获得心灵的清净。”他也常常回答别人:“心的马达一激活,这个社会都是慈悲、光明、利人的机能,我宁可少赚一些钱,也要为社会大众多装一些人心马达。”
一直到现在,游次郎居士仍然乐观进取、见义勇为,听到哪个地方有好事,他都抱持着“行善唯恐落于人后”的理念前往,积极地参与。十几年来,他时时笑脸迎人,勤奋地工作,可见他已经点亮了自己的心灯,心灵的马达也因此转动得越发有力了。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无形的、非肉体的“人心马达”,我们更应该以信仰、奉献,为这一个马达加油,让它能够顺利运转,以嘉惠更多的人。
三等人
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世间人各有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就连我们交往的朋友,也有三种等级:有的朋友如花一般,在你春风得意,美丽光彩的时候,才亲近欣赏你;等到花朵凋零,就毫不珍惜地离弃你。有的朋友如秤一般,以你的财富或权势作为称量的标准,来决定交往的深浅。有的朋友如山,稳重包容,不论飞禽走兽,都可以给予爱护和依靠。
如花的朋友,只要你的繁华富贵;如秤的朋友,只称量你的身份高低,如山的朋友;才是我们长久的庇护。
朋友有三等,宗教的信徒也有三等。
一、初等的信徒:从事慈善工作,像是捐钱、添油香、劳动服务,发心扫洒环境、煮茶倒水。
二、二等信徒:用语言布施,向周遭的亲友同事们宣扬信仰的美好,使他们生起信心,归向宗教之道。
三、上等信徒:拥有一颗随喜、祝福的心。见人布施、行善事,欢喜称赞;听人传扬信仰的真善美,也以心香一瓣,随喜赞叹。
有句话说:“金钱摆中间,情义放两旁。”亿万金钱买得了巨门豪宅,但不一定买得到美满的眷属;买到了最昂贵的衣服,就能买得到无忧无恼的喜乐吗?事实上,人的一生,除却金钱以外,还有许多恒久不变的价值。
人有三等,我们当检视自己是哪一等人?与朋友相交,是如花的短暂虚幻,如秤的现实势利,还是如山的无怨包容?面对信仰时,可有真心诚意,不嫉人善,不妒人有,时时随喜赞叹呢?
不收学杂费
早期我创办佛教学院,虽然物资艰辛,还是不愿收取分文的学杂费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十六所佛学院,我也只看到千人学子修行的法乐,并不在意佛光山借贷度日的困难。1996年嘉义南华管理学院开学,我仍然力排众议,坚持不收学杂费的初衷。
我并非标新立异,只因我从小到大,没有交过学杂费,都是别人成就我的,因此激励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想回馈社会大众。我只是怀抱一份理想,希望青年学子在读书求学时,和学校的关系不是买卖交易的,能体会到人间的恩惠情义,不仅求得人生最高学位,还能够感恩反哺后人。
不收学杂费,使得校方面临数十亿的支出,虽然肩上倍感沉重,但是为了不流失掉优秀的清寒子弟,我愿意效法佛陀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精神,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禅门中有位临济禅师,有一天拿起锄头往林园去,弟子问他做什么?他答,种树去!弟子哈哈大笑说,待这树长成,老师您已朽骨一堆,享用不到大树的凉荫啊!禅师答,今日种树,一为留予后人乘凉,二为山门增添景致。
我坚持不收学杂费,只为留下一段人间不是银货两讫的买卖,还有含藏在人性里,绵延不绝的情义故事。不收学杂费,留予情义在人间!
为人生作准备
每一个人在世间经历数十年的寒暑岁月,免不了会有病老死亡的一天。一般人看待病老死亡,常常是不甘愿、不接受、不坦然,感觉到有些志愿还未达成,有些事业还未成就,有些恩惠还没报答,很多事情还没交待……不自觉地在佝偻老迈的身躯上,又再驮上一件又一件的包袱。
对世间还有亏欠,还有留恋吗?时间一到,是由不得人等待、流连忘返的,倘若无法放下、放开,只有把歉疚、惭愧、遗憾当作陪葬品,带到棺材里面去了。
话说在痴梦林中,有一只梅花鹿,生得一头美丽的角,因此走起路来总是威风凛凛,盛气凌人,对待别人更是傲慢无礼。当其他的动物一同觅食、玩耍时,它就只是独自站在溪边看着自己的角沉醉不已。
但好景不长,随着几番叶落花谢,这只梅花鹿已渐渐老迈,日日独来独往让心情没有分享的对象,心事没有释放的出口,没有要好的朋友可以交谈,不曾仔细欣赏痴梦林的人事景物,一生的回忆就是头上美丽的角。即将死亡时,梅花鹿躺在溪边,身旁依旧冷清,它轻轻地问昏黄的月牙:“我的角,还是那样完美无瑕吗?”一阵晚风吹过,它缓缓而无助地闭上湿润的眼睛,遗憾一生执著美丽的角,而错失更加可贵的喜怒善恶的一生。
人生,是需要预作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