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金钥匙丛书—教研活动概论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雷树福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346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301147719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教研活动的基础、原则、策略等基础理论,介绍了教研活动的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及选课、学课、备课、说课、讲课、议课、结课等七个环节的操作模式,以及教师磨课、案例写作、专题研讨、专辑编印等常用方法,探讨了工作落实、研管结合、实验开展、效益提高等管理措施,提出了师范院校学生开展教研活动的新思路,还介绍并分析了教研活动的一个典型案例。
本书可供广大在职教师、师范学生、教研人员和教育专家使用与参考。
作者简介
雷树福,1943年生,四川广安人。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任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副会长。
创设了选课、学课、议课等教研活动形式,创建了三阶段七环节的教研活动模式,创立了课的教研形式理论框架,提出了三类型六层次的教育研究分类构想,初步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教研活动研究系统。
创办了《华蓥教研》,发表教研文章146篇,编著教研著作3部。
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教研活动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学校教研活动的概念
一、教研活动的概念
二、校本教研的概念
三、两个概念的比较
第二节 学校教研活动的基础
一、教研活动的哲学基础
二、教研活动的心理学基础
三、教研活动的教育学基础
四、教研活动的科研基础
第三节教研活动遵循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二、计划性原则
三、实用性原则
四、探究性原则
五、成效性原则
六、示范性原则
七、系统性原则
八、发展性原则
第四节教研活动思想的转变
一、转变“展示样板”的思想,树立“提供靶子”的意识
二、转变“观看演出”的思想,树立“完成作业”的意识
三、转变“逢场作秀”的思想,树立“常规好课”的意识
四、转变“遍地挖坑”的思想,树立“集中掘井”的意识
五、转变“蜻蜓点水”的思想,树立“解剖麻雀”的意识
六、转变“评功摆好”的思想,树立“课堂捉虫”的意识
七、转变“立竿见影”的思想,树立“滴水穿石”的意识
八、转变“本本至上”的思想,树立“草根研究”的意识
九、转变“应付差事”的思想,树立“渗透科研”的意识
十、转变“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我材有用”的意识
第五节 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
一、直接目的——解决教学问题
二、间接目的——促进教师发展
三、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发展
第六节 开展教研活动的策略
一、教学、教研与科研三结合
二、实践、学习与研究三结合
三、预设、生成与反思三结合
四、个人、同伴与专家三结合
五、教研、师训与课改三结合
第二章教研活动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教学研究活动的提出
一、课堂教学十分重要
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三、教学研究形式很多
四、教研活动广泛开展
五、教研活动紧扣教学
第二节 教研活动明显的优势
一、活动久盛不衰,具有长期性
二、适合所有学校,具有普适性
三、参与人员较多,具有群众性
四、活动密度较大,具有经常性
……
第三章教研活动的操作模式
第四章教研活动的主要环节
第五章教研活动的常用方法
第六章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
第七章师范学生的教研活动
附录教研活动的案例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教研活动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学校教研活动的概念
我国中小学的教研活动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简便易行,长盛不衰。学校经常开展,教师广泛参与。这对于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搞好教研活动,需要明确它的概念。
一、教研活动的概念
要明确教研活动的概念,首先要明确教研的含义。
(一)教研的含义
教研,可以分为广义的教研与狭义的教研。广义的教研,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等多个内容,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等多个层面,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践研究等多个领域。狭义的教研,通常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微观研究。栾传大等先生说过:“一般认为,教研是教学研究的简称。”①
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简称《规程》)。其中有关规定指出,“教研研究会议”“任务为讨论及制定各科教学进度、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这里提到的教研研究会议,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教研活动。从《规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教研活动,主要是研究教学工作。这里的教研,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教研。
《规程》颁发50多年来,我国教研活动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教育管理研究、教育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研究、课程改革研究、思想品德教育研究……都可以进入教研活动研究的范围。但是,教学始终是教研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本书“教研活动”这个词语中的“教研”,是“教学研究”的简称,是学校教师经常进行的、对具体课题教学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