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权新探
分類: 图书,法律,司法制度/司法技术,
作者: 黄竹胜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6-1字数:版次: 1页数: 37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63340132包装: 平装作者简介
黄竹胜,男,1965年出生于广西临桂县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公法原理。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法的价值及其实现》(1998,合著);《法律的社会分析》(1999,合著);《新旧合同法比较与释义》(1999,主编);《法学论文写作》(2000,主编);《司法的裁判与方法:司法判决研究》(2003,独著)。
目录
序一 司法权的性质与司法改革战略
序二 司法改革与司法基础的重建
导论 司法改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构
上篇司法权的法理分析与理念定位
第一章司法权的社会基础与性质定位
第一节 司法权的界定及其特征
第二节 社会纠纷的类型与司法权的形态
第三节 司法权的性质
第四节 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比较
第二章司法权的功能定位
第一节 司法工具主义功能观剖析
第二节 司法功能的现代观
第三节 现代司法的立法、政治功能
第四节 司法在法律实施系统中的定位
第五节 司法功能状态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司法权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法价值与司法权的基本价值
第二节 司法公正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第三节 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制度保障
第四节 司法价值的冲突和解决
第五节 司法的效率化
中篇司法权的体制构架与制度法理
第四章司法体制的实际构架与应然法理
第一节 司法体制的概念与构造
第二节 我国司法体制的实际构架
第三节对于我国司法体制的理性反思
第四节对完善我国司法体制若干建议之评析
第五章司法权的内体制研究
第一节 审判委员会制度评析
第二节 法官管理制度改革刍议
第三节 审判组织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第四节司法责任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司法权的外体制研究
第一节 党的领导与司法的关系
第二节 人大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第三节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相互关系及相关问题
第四节 司法过程中公、检、法关系的再认识
第七章法律职业的法理基础和法官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法律职业共同体与当代中国的法治事业
第二节 两大法系的法官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第三节 我国法官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第八章我国司法权变革的社会背景与理性化走向
第一节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背景与前提
第二节 我国司法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第三节 我国司法改革的资源取向
第四节 司法改革的实践道路
第五节 我国司法的理性化走向
下篇司法的权力技术和组织策略
第九章司法行为的模式类型研究
第一节 三段论式的司法行为理论模式
第二节 个体化司法行为模式理论及其评析
第三节 行政化的司法行为模式
第四节理性化司法行为模式的建构
第十章司法过程的中技术
第十一章司法程序与司法构造模式
第十二章司法的监督机制及其完善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司法权的社会基础与性质定位
如何确定司法权的本质,即司法权的性质定位问题,乃是司法理论研究中的最根本的理论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便产生出不同的司法本质观、司法价值观与司法功能观,并进而影响到相关的司法体制改革方略的设计、司法制度的完善方式等问题的解答。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关于司法改革的诸多话题,也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对司法权如何定性的问题,如关于检察权的性质之争、关于侦检一体化方案的讨论、关于检、法关系及其体制等问题的重大争议,实际上仍根植于对司法权的不同认识;而实践问题的诸多重大改革举措以及实践中产生的难题,如人大对法院的司法个案监督问题、错案追究制问题、院长检讨责任制问题等,之所以引发广泛的争议并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也是由于论者从不同的司法本质观出发而引起的。因此,我们认为,揭示司法的本质,确定合理的司法观,才能使司法改革的所有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有一个合理的理论坐标和基础,并使围绕它而建立或即将构建的各项司法改革措施获得充分的理论支持。
第一节 司法权的界定及其特征
要了解司法权的本质,首先应弄清楚司法的概念、性质、范围,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司法权的属性、运作方式以及宏观概貌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