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文化人类学,
作者: 卞敏著
出 版 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23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2067905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光明学术文库》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出版工程采取“媒体发动,学界审评,光明出版,社会馆藏”的形式,常年征集、精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原创学术成果,及时向社会传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发现、新进展,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
《光明学术文库》将秉承光明日报“理论前沿型、学术探索型、知识密集型”的传统风格,精心组织、精心编校、精心出版,充分发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宣传推广这项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力争使之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品牌。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其传统哲学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表现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伟大的精神,是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本书由此立论,考察民族精神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传统性与时代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关系,从族称、神话、礼乐等方面梳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揭示哲学精神与文化传统的价值追求,着重从周易思想、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原典”意义上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内涵,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奋斗、雄伟、变革、和平、忧患、爱国、仁道、忠信、气节、正义、人本、淳朴、自由、宽厚、逍遥等特质。这些精神品格渗透于国民性格中,并将在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得以弘扬光大。
目录
引言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精神
第一章民族精神的哲学考察
一、概念: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二、特征:民族精神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三、变迁:民族精神的传统性与时代性
四、价值:民族精神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第二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渊源
一、族称:中华民族的概念分析
二、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
三、萌芽:从史前神话看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
四、礼乐:从礼乐文化看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色
第三章哲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一、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二、文化: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追求
三、关系:哲学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四、使命:哲学文化传统的功能
第四章周易思想与民族精神
一、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雄伟:“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
三、变革:“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
四、和平:“尚中贵和”的和谐精神
五、忧患:“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第五章儒家哲学与民族精神
一、爱国:“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
二、仁道:“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
三、忠信:“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
四、气节:“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
五、正义:“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
六、人本:“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第六章道家哲学与民族精神
一、淳朴:“返朴归真”的尚朴精神
二、自由:“道法自然”的独立精神
三、宽厚:“上德若谷”的宽容精神
四、逍遥:“天人合一”的超越精神
第七章国民性格与民族精神
第八章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进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民族精神的哲学考察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合理内核,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素质,是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在民族心理中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特质的凝聚方向和集中表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表现于传统文化中的卓越伟大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心理习惯和精神素养。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所有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反映了该民族成员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根本态度与价值取向,是对民族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一、概念:安顿民族生命的精神家园
人类世界是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世界是一个由不同的民族、国家组成的大家庭。民族是人类在群体生活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历史共同体。民族的形成既有血缘的、地缘的因素,也有物质的、文化的因素。按照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的说法,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判断科学地揭示了民族质的规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