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王曰美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275000版次: 1页数: 311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047523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人的发展决定着文学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会带来璀璨辉煌的文学繁荣景象。第一次飞跃,人从自然界中剥离出来,有了真正的“类意识”,以周公为首的统治阶级创造出了那个时期地球上的文明高峰——礼乐文化;第二次飞跃,个体从群体中剥离出来,人类有了真正的个体意识,先秦文学随之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热烈局面。
作者简介
王曰美,1973年1月生,山东省利津县人,文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发表有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著述、编著及论文多种。
目录
绪论
一 “人”的含义及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人”的界定
二人的主体意识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基本思路
第一章混沌的世界
第一节 原始社会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一人的主体意识从无到有
二作为群体主体意识的第一个形式——图腾崇拜
三 自然主体转变为社会主体,个体主体意识开始萌芽
第二节 原始社会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在文学上的表现
一神话
(一)始祖神话
(二)洪水神话
(三)造人神话
(四)射日神话
二诗歌
(一)原始诗歌
(二)《诗经》
第二章礼治的社会——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与确立
第一节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文化形态的变化
三道德伦理规范的建立
第二节 “类”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 《诗经》
(一)祖先崇拜表明了人类主体性地位的觉醒
(二)忧患意识是人的“类意识”更高层面的表现-.
(三)礼制文明的形成标志着人的“类意识”的最终确立
二周代散文
(一)《尚书》
(二)《左传》
第三章“礼崩乐坏”的“乱”世——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张扬
第一节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
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二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
三周礼的“崩坏”
四民本思想的勃兴
第二节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张扬
一士的崛起
……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混沌的世界
在人类文化的初始,人是没有“天”的意识的,也没有“人”的意识。这时候,我们的祖先——原始人还未将自身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他们没有对自身与对外界的区别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自身与外界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最初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切事情都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根本谈不上主体意识的存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人虽然已经成为人,但仍紧紧地附属于自然。”世界在原始人的眼中是一个混沌的整体。但原始社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以及原始人认知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不仅有了朦胧的主体意识,而且还有了主体意识的发展。
第一节原始社会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宗教事实上是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的总汇,多种文化形式几乎完全处于宗教文化的支配和影响之下,甚至可以说宗教指导着早期人类生活的全部。正如梁漱溟所说:“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