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美学通史(全三卷)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美学,
作者: 祁志祥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3册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75594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以美是普遍愉快及其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以味美、心美、道美、文美互补为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运行轴心,以现实美和艺术美为考察对象,以哲学美学与文艺美学为抓手,按照中国美学的奠基期——先秦两汉、中国美学的突破期——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的发展期——隋唐宋金元、中国美学的综合期——明清这几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内容简介
作者熔铸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美学及其相关的古代文论、中国人学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以美是普遍愉快及其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以味美、心美、道美、文美互补为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运行轴心,以现实美和艺术美为考察对象,以哲学美学与文艺美学为抓手,在古今比照与平行兼顾中重新考量中国美学史,致力于在纵向打通中揭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不同分期和时代特征,在横向贯通中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建构了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美学史于一体的多声部复调美学通史。全书视野恢宏,材料翔实;新见迭出,言之成理;史论互证,逻辑谨严;结构合理,详略得当;首尾一贯,风格统一,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是资中国美学、哲学、宗教、文学、书画、音乐、园林研究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祁志祥,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全国大学人文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出版个人专著1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华北图书优秀奖等。 文艺理论代表作:《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学林出版社199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美学研究代表作:《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中国美学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人学研究代表作:《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学林出版社2006)、《国学人文读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中国古代普遍的美本质观
二、儒家美论
三、道家美论
四、佛家美论
五、中国古代的审美特征论
六、中国古代的审美方法论
第一编 先秦两汉:中国美学的奠基期
总论
第一章 儒家美学
概述
一、孔子:以“道”为美
二、孟子:“充实之谓美”
三、荀子:“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四、《尚书》:“作德日休”
五、左丘明的历史著作:“无害焉,故曰美”
六、《周易》:“美在其中”
七、《礼记》:“礼乐返人道之正”
八、屈原的美学倾向:比德为美
九、《诗大序》的诗歌美学
十、董仲舒论“比德”美与同构美
十一、司马迁:美德、乐音、忧愤
十二、刘向:先秦儒家美学的重申
十三、扬雄:“心声”、“心画”
十四、班固的美学倾向
十五、王逸:“金相玉质,永不刊灭”
十六、许慎的美学贡献
十七、郑玄:依附于经学的美学
十八、王充:“善美”与“真美”
第二章 道家美学
概述
一、老子:“孔德之容,惟德是从”
二、庄子:“自适其适”,“至乐无乐”
三、《吕氏春秋》:贵“生”之美
四、《淮南子》:以“无”为美
第三章 墨家美学
概述
一、承认形式美可以给人美感
二、利民、适用为美
三、“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第四章 法家美学
概述
一、《管子》:“德义者,行之美者”
二、韩非:功利主义美学观
第五章 佛教美学
概述
一、安世高译经体现的小乘佛教美学思想
二、支谶译经中体现的大乘般若学美学思想
第六章 道教美学
概述
一、《太平经》:“乐生”美学的提出
二、《周易参同契》的外丹延年法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的突破期
第三编 隋唐宋金元:中国美学的发展期
第四编 明清:中国美学的综合期
第五编 近代至“五四”:中国美学的借鉴期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编 先秦两汉:中国美学的奠基期
第一章 儒家美学
概述
本书把儒家美学置于中国美学史的首篇是颇有用意的。郭绍虞先生年轻时所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老子是不收的。检罗根泽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老子一节也只寥寥数语,而且只是摘录了其反对“美言”的一些论断。二书虽然收列庄子,但同样反对“美言”的庄子形单影只,孤零零地淹没在孔子、孟子、荀子、扬雄、韩愈、朱熹等儒家之中,儒家文论和美学显示出强大的阵容。这两部书典型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人们对儒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乃至美学中地位的重视。80年代后,随着思想的解禁,以浓墨重彩讨论庄子美学意义的台湾学者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在大陆出版,叶朗先生出版《中国美学史大纲》,首次对老子的美学意义作了深入挖掘,并对老庄的天道精神对中国美学的主宰作用作了一再肯定。于是,道家在中国美学,包括文论中的地位广为人们重视。本书认为,透过道家反美学的表象剖析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并顾及其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自然功不可没,但如果矫枉过正,把道家美学夸大到中国美学的首要命脉甚至唯一命脉,却也令人难以信服。从实际情况来看,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思想,它在中国美学传统中亦占统治地位。虽说儒道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两元,但儒家美学这根擎天大柱显得更加粗壮。
先秦两汉儒家美学的发展呈现出如下整体特色。
首先,儒家认为美感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乐感”);追求快乐的美感,是人的天性,木应简单、粗暴地加以扼杀;人的感官天生地喜欢令人愉快的色、声、嗅、味、佚,人的心灵天生地喜欢仁义道德;感官的愉悦与心灵的愉悦、各种不同感官的愉悦同为快乐的情感,没有本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