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

分類: 图书,历史,世界史,亚洲史,
作者: 郑毅主编
出 版 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7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234950包装: 平装目录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关系的异同——兼论王氏高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者
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
鉴真对日本佛教事业的贡献
长崎贸易中的唐通事
论明末清初东亚西学对应与形成特点
16~18世纪中国历法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清帝东巡孝祭文化轨迹述论
清代科举中的矛盾性现象及其分析
中国学者关于清代中朝边界问题的研究
近代中日韩开港研究述评
日本“大陆政策”与“甲午战争”
从“亚洲一体”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侵略理论的演变研究
从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看东北亚民族认同与和谐的实现
对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社会经济进程的评价
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对美外交策略实施的原因
20世纪初俄日美三国对中国东北侵掠的考察
民国时期中国东北朝鲜移民的生存状态研究
浅析伪满政府的《关于辅导及保护工人管理之件》
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走向分析
对建立长期稳定友好中日关系的建议
东亚安全与中日韩合作
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人的朝鲜观
从贺川家的医业传承看日本的养子继承传统
平田笃胤与国学神道思想的拓展
战后与占领的现代意味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演变轨迹
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教训
三维棱镜下的美日同盟
安倍内阁成立以来的中日关系
日本东京所藏近代中日关系史档案
韩国自主国防政策推进及其障碍因素
探索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地区和平与稳定——挑战与机遇
琉球古国海洋文化的历史特色述论
书摘插图
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
[摘要]中国古代书院自唐代以来,发展了一千多年,其办学理念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书院精神具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古代书院通过现代转化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也只有充分利用和吸收古代书院精神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书院;历史;现代教育
书院之名始于唐朝中叶,唐末五代开始发展成为聚书授徒讲学的教育机构,宋代开始有一批著名的书院出现。此后,书院为历代所承,历久不断,是为中国古代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教育资源。
在唐代,书院是藏书校书的场所,类似于图书馆或博物馆。宋代以后,由于科举考试的盛行,官学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更趋于形式化。加之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被广泛采用,印书藏书之风广为流行,指导读书也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同时,宋代形成了新的理学教育思潮,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和知名学者,效法佛教徒于山林名胜之地修习讲经。结合这几方面原因,在具备了充分的藏书基础上,在理学教育思潮推动下,形成了宋代的精舍和书院。宋初含教育性质的著名书院有: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嵩阳书院(河南登登)、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茅山书院(江苏江宁)等。书院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代数百年之久。
书院的类型有官办的,有民办官助的,也有私人办的。书院的创立,弥补了官学的不足。其办学目标,首先是要求士子学做人,追求人格之完善,而不是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官作为主要目标。书院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多样化,书院的山长(院长)或主讲,往往就是知名学者或是一个学派的大师,书院也就成为该学派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基地。如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陆九渊建象山书院;明末顾宪成、高攀龙主持东林书院,发扬“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的精神,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阮元建诂经精舍,重经史训诂,倡汉学。古人说“务学莫如务求师”,要培养人才,选择师资是最重要的。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内容,重视自己的特色,这是值得赞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