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不平衡视角下的产业发展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概况,
作者: 夏锦文 著
出 版 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196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10398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笔者汲取经济理论和系统科学的成果,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从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的视角去分析、论述产业的发展: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界定产业的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并提出对产业发展进行测度的静态不平衡指数和动态不平衡指数。针对产业过度不平衡发展的负面影响,需要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平衡约束和平衡补救。在产业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产业系统实现新的有序,绝不是主导产业的一枝独秀可以完成的,产业间的协同必不可少,因而有助于达成产业协同的平衡发展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借助于经济增长大道定理,在经济增长均衡路径中赋予不平衡发展的意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外产业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研究
1.3.2 国内产业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书内容
1.7 本书的创新
第二章 产业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的研究基础
2.1 产业分类
2.2 产业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的界定
2.2.1 产业的平衡与不平衡
2.2.2 产业的平衡与不平衡发展
2.2.3 产业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
2.3 产业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的度量
2.3.1 静态的度量
2.3.2 动态的度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效应
3.1 产业不平衡发展的正面效应
3.1.1 规模效应
3.1.2 结构效应
3.1.3 关联效应
3.1.4 辐射效应
3.1.5 社会资源再配置效应
3.2 产业不平衡发展的负面效应
3.2.1 产业断层
3.2.2 经济滑坡
3.3 预防和克服产业不平衡发展负面效应的途径
3.3.1 产业不平衡发展中的平衡约束
3.3.2 产业不平衡发展结果的平衡补救
3.3.3 平衡约束和平衡补救的成本
3.3.4 平衡约束和平衡补救的理想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衡与不平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
4.1 平衡和不平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4.2 平衡与不平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的理论解释
4.2.1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平衡与不平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
4.2.2 基于经济增长大道定理的平衡与不平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
4.3 平衡与不平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的手段和方法
4.3.1 平衡和不平衡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的适度非均衡投资原则
4.3.2 实现适度非均衡投资的市场调控和政府调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测评
5.1 产业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状况的测度
5.1.1 中、美、日、印产业发展的静态不平衡指数
5.1.2 中、美、日、印产业发展的动态不平衡指数
5.2 中、美、日、印四国产业发展模式透视
5.2.1 不平衡发展的我国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
5.2.2 平衡与不平衡相结合的美国产业发展模式
5.2.3 不平衡为主,兼顾平衡的日本产业发展模式
5.2.4 不平衡发展的印度产业发展模式
5.3 美、日、印三国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5.3.1 美国的启示
5.3.2 日本的启示
5.3.3 印度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6.1 我国产业发展的新形势
6.1.1 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新形势
6.1.2 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国内新形势
6.2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
6.3 建构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6.3.1 大力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重点的主导产业群,推进产业的不平衡发展
6.3.2 加强基础产业建设,缓解“瓶颈”压力,促进产业的平衡发展
6.3.3 加快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存量调整的步伐,促进产业的平衡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二章 产业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的研究基础
2.1 产业分类
发展与增长严格来说,是有区别的。增长指的是数量的增加,发展除了代表数量的增加外,还表示质量的提高。从国外文献资料来看,研究经济发展的平衡或不平衡时,一般习惯用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而中文却习惯用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特别是与“产业”一词相连时,中文几乎没有“产业增长”这一说法。为了兼顾中外语言习惯,在此加以说明:除了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采用平衡增长和不平衡增长的提法外,其余部分统一采用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的提法。在本书中,增长和发展的内涵没有差别。
产业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系统,产业的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是在同质的产业之间展开的,每一个产业在同质的产业总体中都有固定的位置,从固定的结构位置出发才能形成功能耦合系统,并具有整体功能。同质性是研究产业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的前提条件,异质的产业之间不存在平衡或不平衡的关系。如何保证各产业之间的同质性?一般而言,对于较为复杂的系统,往往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分成许多子系统。划分复杂系统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确定了某一标准,在这一标准下划分的各子系统具有同质性,而在不同标准下划分的各子系统是异质的;如果选择另一个标准重新划分,各子系统进行重新组合,原来同质的子系统可能成为异质的,原来异质的子系统也可能成为同质的。也就是说,各子系统是否具备同质性,与其是否遵循同一个划分标准紧密联系,只要是以同一个标准进行划分,就能保证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同质性。因此,为确保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的各产业具有同质性,我们先要确定产业系统的划分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