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新编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韩传信编著
出 版 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3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10497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德育面临公民道德教育的新任务和新特点,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少年的道德学习呈现许多新模式。德育应紧密贴近学校和社会实际,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本书在理论上力求做到横贯中西、继承创新,又能关注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向学习者提供充分翔实的学习资料,又能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德育活动和研究,便于操作。特别在德育方法和研究方面,力求做到针对性,用鲜活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德育原理,解决校本德育实践的问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德育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中国先秦时期关于人性论的主张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
第三节 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
第四节 改善对道德两难困境的感受
第二章 德育的本质
第一节 道德概述
第二节 道德教育以培养德性为宗旨
第三节 德育反映一种文化现象
第三章 德育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取向
第二节 以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为取向
第三节 着力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
第四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道德内化与外化机制
第三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第五章 德育课程
第一节 认知性德育课程
第二节 活动性德育课程
第三节 隐性德育课程
第六章 德育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
第二节 我国学校常用的德育方法
第三节 教师道德人格的育人价值
第四节 国外主要德育模式评介
第七章 德育研究
第一节 德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 德育研究的范式
第三节 德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四节 校本德育研究
第五节 行动研究
第八章 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和谐的德育体系
第一节 和谐思想的时代诉求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第三节 学校、家庭与社区和谐德育体系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和谐德育体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德育的哲学基础
科尔伯格曾经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乃是探讨道德教育的两个领域。道德心理学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则考虑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要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合理的基础,就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探讨结合起来。”道德心理学基本上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旨在对于青少年儿童道德精神状态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求真是其最高的理想;道德哲学则是一个包含有目的、意志、兴趣在内的价值系统,目的在于根据特定的理念框架去观照既存的事实和人类经验,从而在理性层面上确定应当如何的实践原则。可以说,任何道德教育都是以一种价值理论为依托或反映一种价值理论,从柏拉图的善的理念、边泌的功利主义者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到康德的“人是目的”,再到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和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等,都对指导德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德育论是建立在道德哲学和心理学两块基石之上的,伺样,也是建立在对人的研究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必须有自己的哲学基础。中国德育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先秦时期)人生哲学基础上的。
……